1
一天早上去外边吃早餐,刚刚落座。
就听到一个妈妈很大声地在凶孩子。
“你到底是吃粉还是吃面?”
孩子怯生生地没有言语。
“你哑巴啊!赶时间呢,就要迟到了,快点啊!”
孩子看上去不知道选择什么。
也许是被当妈的骂懵了,后来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没人知道说了什么。
长期被这样骂的孩子,总是缺少自信的。
一件这么小的事都要拿孩子开火,我就想哪一天孩子弄坏了家里的东西,那不得把天掀掉啊!看着她小小的背影,不禁为这个孩子感到心疼。
2
如果孩子能在出生前挑父母的话。
我想他们肯定会挑情绪平和稳定的父母。
因为父母的情绪平和,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不至于担惊受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引来一场情绪的黑风暴。
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的平和情绪不是说让孩子少挨骂,也不是说什么都依着孩子胡来。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情绪导师。
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学校有情绪课堂,也鲜有老师教授我们情绪这门课程。
而父母在实际的教养过程中就不知不觉中承担了这个任务。
这个影响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
当一个母亲跟一个7个月的孩子玩耍时,总是会心情愉悦、有点好奇和惊讶,这时候这种积极情绪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积极情绪的表达榜样。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书中提到:“当母亲(主要照顾者)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来为婴儿喂奶、换尿布、甚至是干普通的家务活时,婴儿能够感应到母亲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愉悦,从而变得鲜活,他们的成长就会充满了生机活力。”
我觉得这种“生机活力”,就是妈妈们在照顾孩子时,被唤起的愉悦状态会让孩子觉得妈妈非常的鲜活,快乐,于是孩子也会投以快乐的笑容以作回应。
我记得那时候小小鱼几个月的时候,躺在他的推车里,我会跟他说话,拿一些东西给他示范,给他表演,表情夸张,笑着闹着。
奶奶跟我说没有用,孩子没什么反应呢。
但是我一直在孩子面前表达着我的兴奋和喜悦,后来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小家伙像青蛙一样每天弹弹弹,总是乐呵呵的。
在孩子最初的两个月里,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笑脸,会让他们今后也较少流露出消极表情。
如果孩子一直处在一个经常出现消极情绪的家庭环境里,无论这种情绪是不是针对他们的,这些孩子都会表现出难以调解的消极情绪。
比如经常吵架的父母,虽然矛头不是对准孩子,但是一场场家庭战争中,孩子往往是最受伤害的。
他们无可适从,不知所措。
因为他们不知缘故,只看到了父母之间的怒气、暴戾、伤害。
有一次,朋友小区一个10多岁的孩子放学后不见了。
孩子的妈妈几乎崩溃,叫了所有能叫到的朋友帮忙寻找。
最后幸好在学校附近的一条小路边找到了低头坐在那的孩子。
“为什么不回家?”
孩子摇摇头,淡淡地说“不想回到那个家”。
朋友说记得几年前,这个孩子还是一个阳光乐观的男孩,常常欢声笑语。
但是这几年见他,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熟悉他们家情况的朋友是明白的,因为孩子的妈妈已经成为圈子里的苦友,大家对她充满着深深的同情和关切。
家庭不顺,碰到老公嗜赌成性,欠下巨额赌债,被高利贷穷追不舍。
她自己每个月上班挣两千多块钱养家养孩子,老公整天喝得酩酊大醉,逃避现实,基本成了一个废人。
两人为此吵了不少的架,严重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打架。
很多朋友劝她跟这个渣男老公离婚。
她又不忍心,也怕孩子受影响,一直没有决定。
可是她又承受不了,不仅跟朋友们倾诉自己的遭遇,更跟孩子抱怨不断。
一个孩子怎么能够去理解父母的举动呢?
更多地是接受到自己眼里看到的信息——爸爸妈妈已经不再相爱。
父亲的消极和母亲的抱怨,如同两把刀一样划割他的心。
3
父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比什么都重要。
真正的接纳是面对孩子消极或者发怒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接纳并且教会孩子去调节。
每次儿子发脾气大哭。家里老人听到后急得不得了,马上就会过去好言劝慰。
我每次都会跟他们说“让他哭会,好好哭一下就没事了。”
前一天中午,我陪他涂色,因为我涂猫头鹰眼睛的时候,涂了橙色,但又随便说了一句“红色的眼睛更吓人一些。”
儿子马上要求我涂红色。但是无法更改。
我们都知道为泼在地上的牛奶哭泣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孩子就是要为这个事哭上一场。
在《窗边的小豆豆》里面,小豆豆为了喂那只鸡宝宝,她发誓只要这件礼物,虽然父母告诉她小鸡宝宝会死,她还是喂养了。
后来小鸡真的死了,她为小鸡的死而哭泣。
这就是孩子呀!我们得接受。
儿子哭着,我就让他哭着,他的不满、委屈或者其他的他感受到的消极情绪全部随着泪水倾泻吧。
哭过之后,再跟他说说话,转移注意力,那就好多了。
这时可以跟孩子谈论一下他的感受,或者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体验,父母跟孩子的情绪交流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情绪,调整情绪。
面对哭泣的孩子,很多父母说了道理之后孩子不听。
就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是故意找茬,于是就粗暴地压制孩子的情绪。
而压制孩子,是产生问题的一个根源。
4
青春期的叛逆往往跟童年时期的经历息息相关。
那些父母用心陪孩子一起成长的家庭,孩子在青春期的问题更少。
甚至没有出现所谓的青春期叛逆,很多问题在沟通中就化解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青少年叛逆的原因是对消极情绪的感受增多。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带着青春期的阴郁,那真的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呈现。
到了这个阶段,他们跟父母、老师还有伙伴之间的矛盾增多,压力剧增。
很多孩子被归类为“问题孩子”,这是一个标签化,也是不负责的说法。
说是“困难孩子”更妥当一些吧。
他们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需要父母的帮助。
前段时间去一个朋友家玩,朋友家的一个亲戚抱着一个2岁多的孩子在朋友家里。
小家伙非常的聪明,但是也很调皮。玩的太投入就尿裤子了,这个时候孩子奶奶就一边给他换裤子,一边打屁股。
孩子哇哇大哭。
后来我们拿东西给孩子吃,但是他不敢接,他说奶奶会打。
朋友说这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挨打,挨骂更是家常便饭。
看得出孩子的奶奶是很疼他的,但是老人的脾气不好。
“困难孩子”的产生往往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的。
在关键的前三年,很多孩子会表现出烦躁不安,不敢去尝试,在家里常常命令大人,到了外边却非常胆小,他们会搞一些破坏,有一些任性,很难融入集体,并且难以跟其他的孩子合作。
父母如果能够一直保持着平和的态度,让孩子慢慢地去认识规则、理解规则,有一个足够的时间去让孩子学习、成长。
孩子会变得优秀起来,那些所谓的问题都没有了。
如果碰上一个喜怒无常、极端暴躁而缺乏耐心的父母。
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会被毁掉的。
因为父母的惩罚和暴躁只会让这些孩子对父母产生更强烈地抵制。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僵。
不要总是说孩子有问题,其实父母也许就是问题的答案
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