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为者败之 , 执者失之

一、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想要用暴力强为的方式,夺来天下自己治理,我认为这样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天下、百姓是神圣的,不可强取,不可强为,强取强为只能是失去、失败。天下的事物啊总是有那么多对立统一:有的在前领行,有的在后跟随;有的是轻嘘,有的是猛吹;有的很强壮,有的很羸弱;有的像托起来,有的像扔下去。所以圣人要去掉过分的方式,去掉奢靡行为,去除太过极端做法。

2、南怀瑾《老子他说》

上古公天下的帝王,并不像后世帝王是有目的来做皇帝的,是想要纵横天下,割据城池而号令天下。这是私天下的帝王思想,与上古的明王思想,王道精神,不得已而出来为天下、为一般人谋福利是不同的。

“天下神器”这四个字,在文义上不是连起来的,要再加一个“者”和“也”字,成为“天下者,神器也”。意思是说,天下这个东西,是天下人的神器。这样照文字解释,还是不够清楚,如果说,天下这个东西,是一个神妙不可思议的东西,就更切合了。也就是后世包括的国家、政权等等,都是神妙不可思议的东西。所以“不可为也”,这个东西是碰不得的。

“为者败之”,像后世春秋战国时代的情形,尤其像秦始皇等等的做法,更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他们是以私欲为出发点,为个人的英雄思想而号令天下,最后还是要失败的。“执者失之”,越是私心自用,抓得越紧,抓得越牢,则失去得越快,这是拿历史哲学的眼光来看的。

天下没有不变的东西,绝不可能停留在中间的。老子现在是就大原则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所以圣人之道,第一“去甚”,“甚”就是过分,做人做事第一不要过分,过分一定会出毛病。第二“去奢”,锦上不能添花,锦上添花,毛病出得更大。第三“去泰”,人生没有舒服的时候,天下事也没有永远泰然不变的时候。一个人身心上不加几分劳苦,不加几分运动,舒泰太过了,各种毛病都来了。这三点道理,发挥起来很多,总结一句话,要守戒律,万事不要做得太过分。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谁将欲取呢?君王。以什么取呢?以人智强取。吾见其不得已。吾,这里是老子自称。不得已,通俗地说,就是停不下来,不得不这么做的意思。君王不以道治天下,图谋以人智取天下,以人智治天下。我看他好像是完全停不下来的样子。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

(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神器,前面我们说过,神器既指帝位,也用来指帝王事天治人为政之道。天下神器,能够化育天下万物的神明之能。为什么天下神器不可为呢?因为神器只能是天所为,只有天才能造化万物,人不可能具有这样的造化之能。所以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以人之工巧,代天之神化,而运化天下,万物或恶之。所以,为者必败。败而不已,还不收手停下来,继续执人之道,为天下政,那么必将会失去天下。是谓,执者失之。

(4)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或行,天之神化运天下,万物行于自然之道。以人之工巧理天下,万物随之于人智之伪。

或嘘,万物行于自然之道,皆出于天机,入于天机,以自然之息相吹,无不出于神化。或吹,万物行于人之工巧造作,出于机心,入于机心,以人之机心相吹。

或强,神化之,物则强健以成。人化之,物则羸弱以病。

或载,道之所载,万物自然健康者,得以永续繁衍,生生不息。或隳,隳,崩毁的意思。以人灭天,以人化物,替代以神化物,道不载万物,物将恶之。病弱之物,难以永续繁衍,一世天刑之,二世难存续,故毁。

(5)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为雄而不守雌。奢,为白而不守黑。泰,为荣而不守辱。君王为什么会以人灭天,以人之道强取天下而为之呢?都在于割裂天人。

为什么会出现天人割裂的情况呢?因为君王为雄而不守雌,自矜人之智;为白而不守黑,自夸人之积;为荣而不守辱,自骄人之名。

所以,要避免出现以人灭天的情况,君王唯有去甚,去奢,去泰。只有这样天下万物才能自成其天,生生不息。


三、我之体悟——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章虽然是在告诫为政者不可以执着于天下和权利,越是想要得到就越会失去。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很有借鉴意义。有人迷恋于权利,有人迷恋于金钱,有人迷恋于荣誉,但越是想要获得,越是难以获得,即使一时获得了,也会很快失去。因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衍生品,是你为他人做出贡献的衍生品。如果你只是执着于衍生品,而不是为他人服务这个本质(我们暂且也称之为“道” ),必然会“失道”,“失道者寡助”——没有人追随你,你还哪里有“权利”;没有人和你交易,你还怎么获得金钱;没有人拥护你,你还如何获得荣誉。如老子第十六章所说“万物芸芸,复归其根。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万事万物都是要归到根本的,这个根本就是这件事的规律所在。

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因为人总是更容易看到事物外在的那一面,要看清事物的本质,需要很强的洞察力。《教父》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被很多人引用: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那么如何提高这种洞察力呢?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已经告诉我们了就是“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为者败之 , 执者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