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不同,科学课的味道儿亦不同

       沐浴着傲娇的阳光,感受着热辣的风姿,我再次踏上了“充电”之旅。一天半的时间,九位老师精彩的课堂展示把我们带入科学的神奇殿堂。一页页精美课件的展示,一堂堂精彩的科学课在短短的1天半观摩学习里呈现出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示同样的精彩。但给我印象更深刻的却是“层次不同,科学课的味道儿亦不同”。

       课件制作要精良,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绝非口号而是具体落地。D老师的《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例中,一开始就展示了黑白分明的一张PPT,大大的黑底中耀眼的白框中却是本节课使用的最主要的观察工具-放大镜,真的是令现场师生好生困惑,可静思几秒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震惊、欣喜和佩服。再加上D老师巧妙的引导、质疑、猜想,于自如轻松中领着学生们走进了科学探究的殿堂里,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毫无做作之感。这就是由市级一等奖蜕变成省赛课例的魅力所在,当选为本次活动的第一名是实至名归呀。反观这几年来,我们的日常教学包括外出参加各项比赛中,往往缺少的就是这种高端的引领和展示,急需要信息技术高手的出现!

       挖掘教材的深度上要有层次感,深入而非刻意。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自由发挥,只有等到外出参赛了才集中精力去研究某一节课例。然而,直到出现了各种的不适应之后才明白,深入研究课例并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理应拒绝懈怠,得真动心思,彻底走进实际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还得力争达成耳目一新、与众不同。在W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传播》一课中,探究材料准备特别充分,有摄像机、四种材料的土电话器材、自制的小音箱、分贝仪、抽真空设备等,而且课上的逻辑性非常强,让难理解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大家都知道“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毕竟日常生活中能够听到声音就充分说明了各种声音借助于空气传到耳朵里才听到的,想不到W老师制作了能够稍微遮挡蜡烛的板儿后播放手机音乐后明显发现静止不动的烛光竟然随着音乐的节奏出现了规律性地跳动,真可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呀。

       科学学习、操作术语要规范、专业、严谨,容不得马虎对于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一学科,个别术语不够精准是很自然的,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不一定句句专业、在理,所以教师讲授中尤其注意科学术语的严谨、规范。本次活动中,所有的课例都很严格把控了课堂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扎实到位。比如在第二节《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课中,探究金属、塑料、木头、陶瓷材质的餐具不同特点时,可依据“反光、不反光”“有花纹、无花纹”“光滑、粗糙”“较轻、较重、较软、较硬、坚硬”“有气味、无气味”“音高、音低”等术语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再如X老师在讲《我们来做热气球》一课中,学生在第一次做热气球时,部分学生没能成功。后来他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这时X老师说了一句: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钥匙。这句话衔接的非常好,这个环节也显得很有悬念。学生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当然,针对低年级学生把重点字词加注拼音、对各种操作提示配以形象直观的图示,针对中高年级则逐步加大探究体验的难度。

       整整9节课,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其彰显的意境也各有千秋,但他们共同的主题就是走进科学探究中,无不展示了科学课应有的味道儿。在欣赏、喜悦、敬佩、反思之余,我们深深领会到真正的科学探究就是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研究。让我们一起蹲下身子走近学生,成为探究的参与者,把科学课的味道儿熬得更加醇香浓厚!

你可能感兴趣的:(层次不同,科学课的味道儿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