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一一《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赏析

小时候读到关于《道德经》的解说,有人把《道德经》的精华概括为“无为而治”。在自己反复阅读了《道德经》全文之后,特别是阅读了第37章之后,感觉这样的概括是不全面的。这里的“无为”,不是简单的指无所作为,“无不为”也不是单纯的有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的,只强调“无为而治”是片面的。全面理解才不会曲解《道德经》的真谛。

一、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二、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遵循万事万物的规律),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另一种理解,为了正义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往往带贬义,因为他为了目标不择手段,但为了正义对敌人用诈却是允许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遵守道的原则却不被道束缚手脚。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膨胀而无节制。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朴素方面。

6.不欲:一本作“无欲”。指对个人而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静(定)者胜天。

7.自定:一本作“自正”。

三、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遵循自然规律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不受人为规则的死板约束)。侯王如果能按照“正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朴素之“道”(俭)来镇住它。侯王用“道”的真朴(俭)来镇服自己的贪欲膨胀,(下属)就不会无限膨胀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过度的贪欲之心,天下便可以通过治理逐渐达到稳定、安宁的状态。

四、赏析

(一)无而无不为是辩证统一的。“无为”中包含着“无不为”,“无不为”中也包含着“无为”,两者相辅相成。比如说在一个王朝在打天下的时候,战争的方式是有为(无不为),有时按兵不动,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无为,两者不可偏废,在什么时间无为,在什么时间无不为,这是智者的战略考虑。在治理天下的时候,百废待兴,休养生息是无为;兴修水利,恢复发展国家经济就是无不为,这两者也不可偏废,必须辩证考虑。

(二)对“无为而无不为的真道”要守住。这个“守”字在文字上用的非常好,他把“无为而无为”比喻成治国宝贝,不能丢失,也不能让别人偷去。只有牢牢的守住他,才能够让万物自化。

(三)朴德是私欲的克星。当万物自化,国家欣欣向荣的时候,私欲膨胀这个新矛盾就会渐渐的显现出来。比如毛主席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要警惕“糖衣炮弹”,注意腐败现象。毛主席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毛主席这段话就是对当时的形势(个别人的私欲膨胀)“镇之以无名之朴”,当大家都遵守这个朴德(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时候,解放战争就终于取得了全国的胜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一一《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