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学习的那个1

今天下午帮着丹丹同学一起梳理培训课程,过程中还是有颇多感触,所以想说说职场里的学习。

工作中的学习与学校的学习不一样。后者有教材、考纲、老师、老师还给划个重点、考试、成绩…前者相比而言不是那么规制,有的公司提出了“70-20-10”模型:10%通过阅读资料和正式培训来学习;20%通过跟身边的同事、领导、客户、对手来学习,向人学;70%是“干中学”,边做事边从做事中学习,将经历转化为经验。无论比例是否真的如此,但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确实存在,尤其是最后那个70%核心在于挑战和突破自我,这样才能支持个人成长。但是今天我发现,关注70%学习也需要基础,否则学习速度会慢。我试着总结几条,再结合“干中学”就容易有成效。

1、具备基础。一次听我们做投资的同事说,每次进入一个新的投资项目,如何快速形成对行业的认知是关键,他的方法是找一本该行业的“教科书”从头到尾认真学习一遍,了解概念,抓住关键,建立基础。我也有类似的体会,前几年在一家荷兰的培训公司工作,培训产品被贴上了“个性化”的标签,行业中没有第二家,不是内容独特而是授课方式完全颠覆了我对培训的认知,比如可以没有PPT、讲师只能讲15%的时间剩下时间都必须让学员来参与来讲、课程大纲随时根据学习情况调整…我一开始就是看经验丰富的老师做课,碎片化地模仿,搞了好久也不明所以,邯郸学步,轮到自己上课总是贻笑大方。后来有一天实在觉得不能这么下去了,然后把一门课的英文版指南认真看了一遍,突然自己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个练习要这么做那个练习要那么设计怎么干预和引导。然后再看课和做课就明白了。之后又看了很多教学法的资料,慢慢抓住了教学的核心人就变得自如了。所以,构建理论基础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随时思考。思考是一种习惯。见到什么就往自己做的事情上去投射联想。听到一个风趣的小段子,就想着课上怎么用;看到一段有意思的视频就去想这个点打哪里怎么用怎么收。柳总在这方面堪称大师,做个板凳还能想到“拧螺丝”用来解读“系统思考、协调推进”,看人家下个围棋就在公司里建立和推行“复盘”方法,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有心打无心,积少成多,水滴石穿,与时间做朋友。越这么思考越容易将周边元素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认知框架,不断丰富内容和案例,而且更容易理解不熟悉的情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3、场景代入。培训中最近听领导动员时提的最多的话就是“代入自己学习”,其实设计和准备课程也是需要“代入自己到场景”中的。认知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实验,将三支水平相差无几的篮球队作为研究对象,A队作为参考组没有变化;B队增加了训练频次和强度;C队实际的训练时间没有增加不过增加了头脑中“模拟思考”式的训练。一段时间以后,成绩提高最快的是C队:将训练活动转化为了赢球认知。培训也是一样,准备时需要去想现场的每一个环节,自己站在学员面前,每个阶段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包含了多样化的需求满足,要管理好学员更要管理好自己。场景化代入才能在挖掘出蕴含在细节中的成功之道。

上述三种学习方法是我经常在用的,自觉很有帮助,算是对于70-20-10模型的一点补充吧。朱总说: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诚然!点滴皆可学,用心;凡技需勤练,用功。️会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学习的那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