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我笑世界太疯狂

赖声川

上午有幸听到混大现场版《赖声川的创意学》。最早知道这位编剧兼导演是在《康熙来了》,暖暖的,很幽默,头发胡须一派大师风范。

我的本职工作是平面设计,能近距离接触“亚洲剧场之翘楚”赖声川,对我而言是不容错过的学习机会。

上剧场

演讲场地是位于上海美罗城五层的赖声川专属上剧场,第一次来,不大不小的场地,很舒服。


什么是创意

放完一段1947年即兴创意并影响后世的爵士乐solo,赖老师从创意的定义说起。最近特别喜欢重视定义的人,至少从语言和思想结构上可能已经走在了前面。(如果你仔细去分析身边人说的话,你可能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创意:创意的状态或特质。dictionary.com的定义,等于没说。

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有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这是赖声川喜欢的定义,出自Sternberg and Lubart。

这是一个从作品角度去理解创意的定义。这也让我想起广告业前辈说过,创意=旧元素的新组合。赖声川现场把手上的话筒放在耳边当电话,给大家示范了一个小创意的产生,同时,很明确地说明,不知道能不能卖。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不可预期,即创作者本人在创意出现前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我之前写的关于潜意识喷发的不可预计类似。《潜意识喷发,让灵感来得更猛烈些吧 D004》

如何获得创意?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赖老师的“创意金字塔”来系统讨论。


创意金字塔

创意金字塔

创意金字塔源自赖老师在斯坦福授课时的思考。很全面地表达了创意所需要的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个值得认真观察的创意思维模型。

这个思维模型强调了生活和艺术(创作)的两个不同层次和相互影响,以及被传统艺术教育忽略的“智慧”。然而赖老师并没给出“智慧”的定义。赖老师提了个问题,你信什么?这个话题展开的话可能篇幅会很长,我勉强给下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在赖老师的语境中,“智慧”似乎是人某种内在存在而不是习得的本能。赖老师举了孩子想象力放飞的例子,以及图中下面那条横线,那条横线意味着对我们思想的禁锢和限制。

这个模型中另一个让我感兴趣的点是习性,即我们的习性在影响着我们的品味、审美。赖声川在办公室放了把吉它,想不出的时候弹弹,他说爱因斯坦遇到困难时会拉小提琴(话说爱因斯坦的观点在整个演讲中出现频率好高)。这个点的启发在于,意识到习性的存在,有意识地以结果为导向地设计习性,去接触更高层次的存在以提升审美层次。

档案柜被反复提到,这是我们所知所感存放的地方,可以尽可能地接触各种存在来丰富自己的档案柜,哪怕是痛苦,有时痛苦甚至更有价值。Dalio也在《原则》中提到潜意识比意识更强大,更聪明。我们的意识正随时随地在往我们潜意识的档案柜中存储,以备不时之需。赖声川非常爱旅行,会刻意学习所见所闻,很多建筑、典故他如数家珍,这似乎是一个编剧兼导演的基本功和刻意练习。


无常

赖声川说了不少去印度旅行的趣闻,坐火车买到12号车厢的票,结果只等到前11节车厢,又没人解决;在旅馆看到不明多足虫类,换到边上高楼酒店,入住了17层又遭遇电梯损坏,种种。课后和同学小聚,我说我们的生活真心便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衣食住行似乎都被照顾得越发到位了。赖声川说去印度之后一路叫骂,但又是那么“过瘾”,是因为一路体会着一切并不理所当然么?

他也聊到佛法,强调了佛法的哲学价值,而不仅是宗教。从他的创意金字塔中,可以看到佛教世界观的影响。他提到了如是观,作为导演,需要在演出现场1秒钟理解演员当下的状态,在那个当下,你是否能抽离自己,去经验那个人的经验? 这于我是个启发,虽然从别人的立场出发是常识,但是刻意经验别人的经验,体会对方的体会,这似乎是共情比较高的境界。现场我看到不少朋友拿着他翻译的《僧侣与哲学家》,勾起了我的兴趣。

上剧场墙上赖声川的笔迹

提问环节,一个外地赶来上海的朋友第一个举手发言,可能太激动了说了很多自己的感想停不下来,直到边上的观众听不下去提醒他要问的是什么,我能听到全场同学的嗡嗡声。有意思的是赖老师在后面多次提到第一位同学,给出了认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从方法论的角度,我觉得赖老师的很多观点也并不是完全没听过,如同混大导师泰勒.本-沙哈尔曾经提到的,其实泰勒讲的很多东西都是常识,然而常识未必不重要。在我看来,赖声川是那个做到的人,是最有资格来分享如何做创意的人之一,当你看到有人做到了,本身就是一种感动和震撼。

赖声川说到在这个社会做艺术、做话剧常常不被理解,那些追求利己(短期博弈)的人和自己的观念往往不同,“别人觉得我很疯狂,我却觉得这个世界太过疯狂”。

赖老师,请继续疯狂,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创意!


(汪小峰,2018/6/24,上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声川:我笑世界太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