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手贱点开了一篇文章,里面有刚大学毕业就靠自己买房的94年的男生,还有自驾穿越全国的97年的女生……引发了我内心的一波金钱焦虑。
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仿佛这个世界人心无时无刻不在躁动。没钱的想赚钱,有钱的想赚更多;没名的想要名吗,有名的想要名气更大……每个人都在焦虑,每个人都深藏恐惧,所以每个人都很努力。 然而,努力越多,焦虑反而越多。明星逃税,博士跳江,富豪性侵,高官落马,司机杀人,股市崩盘……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01 如果给你100万现金,你想怎么花?
或许是“吸引力法则”的作用吧,今天我参加的写作训练营留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想象一下,你现在有100万现金,说说你会怎么花这笔钱”。
突然多了100万要做什么?作为凡人,头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满足欲望和填补焦虑,吃吃吃买买买,去没去过的地方旅游,没房的买房,没车的买车,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可是,100万这个数字并不多,它能满足你的某些欲望,却无法让你跻身亿万富翁之列换个圈子,花完就是花完了,你仍然无法用一个旧的自己,换一个全新的未来。
今早看到一条悲伤的朋友圈:有个朋友的哥们儿,40出头,刚刚跳楼自尽,他本来有不错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有两套房子,可是自从几年前卖了一套房子,手边突然多了一笔巨款,就开始体验各种奢侈,后来沾染了毒品,最终酿成悲剧。
绝大多数一夜暴富的人,最终都因为缺乏操控金钱的能力,陷入无尽深渊。
我的答案是:用100万包养我自己,去做藏在我心底的“事业”。
我想包养我自己3年,让我自己心安,衣食无忧,不去模仿别人,不和别人竞争,去完成我自己的写作计划。
我想拿出一个此生都觉得对得起自己的作品,我想能有一段时间,不受“金钱”的限制,尽情施展自己的天赋,蜕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02 逐利与拜金不是事业
我们常常把“事业好”等同于“赚钱多”。
事业,最早来自《易经》,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常见的翻译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这个就是事业。
其实这个顺序搞反了,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并愿意付出,举措之间能使国家社会都安定了,这才是事业。
一前一后,因果倒置,起心动念一错,就是两个维度。
03 不要什么都等“有钱以后”
我们习惯想的,都是“等我有钱之后怎样怎样”。因为现在钱不够用,所以不能完成梦想。因为现在要赚钱,所以不能跟随自己的心意生活……
可是,我们真的有那么多以后吗?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会结束,所以还是要尽可能去尝试更多事情。
就像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在他的作品中呈现的,他试图呈现——更大的信息,用视点的不同维度去观察世界,让世界产生不同的可能,所以在他作品里,透视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他演绎的是多个透视点的空间。
04 上帝一定有使命委托给你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谁干掉了天才女建筑师扎哈?》。文章里有一个主题:艺术大师们的寿命由谁来决定?
文章举例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普遍活得很长。帕拉蒂奥活到72岁,米开朗琪罗89岁,威尼斯建筑师桑索维诺居然活到92岁,这可不是正常的现象,要知道,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半岛瘟疫横行、战乱频发,生活环境恶劣,人均寿命不过30来岁。
那些大艺术家们的存在几近于活生生的“神迹”。实际上,他们的生命就是天赐神授,他们像天使一样肩负着使命来到人间。
扎哈的确是上帝选中的人,她开启了人类对建筑的重新想象,而最近的一系列作品,扎哈都出现了随意化、工业化的特点,在那篇文章里,作者认为:“扎哈履行了上天的使命,完成如此之多的杰出作品。她的离去已无遗憾,理应像文艺复兴大师走得那样安然。”当然作者也点出了一些尴尬之处,上帝已不需要扎哈,在全世界,她作品的需求开始饱和。
这一点,就像拉斐尔,37岁即魂归天国,不是因为放荡的生活方式,而应归咎于他将崇高的绘画艺术变成团队作业,导致“上天”过早地回收了他的生命。当然,这个说法有些玄,仅供参考。
05 财富是手段,不是意义
财富是手段,不是意义,人一生中的财富也是有定数,你挥霍光了,离落魄生病死亡也就不远了。如果你能借金钱为更多人的生活做出好的贡献,那么你就是最大能量的召唤者,你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同时对周边的世界进行改善,为更多的人奉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创造。
傻瓜才会认为“赚够了以后,我躺着生活就好”,只有用责任与勤劳还有德行感召来的金钱的最牢靠的。
所以,不要追求钱,而去追求更普世、辽阔、宽厚、仁慈的生命意义。而只有足够深刻的人类事业,才配得上支配大量的金钱。
而当你能开创性寻找到一项伟大而意义深远的人类事业时,金钱会追捧你。
万事莫不需机缘,机缘,往往就在你有最大耐心的时候。当你愿意放弃一切为自己的念头,怀着一颗服务他人的心做事,就等于把自己空出来,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源就能无碍进出,该有的就都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