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带班日记

            全民兑换热潮

      早上第一节课刚一下课,孩子们就涌进了我的办公室。不少孩子兑换了垫板、中性笔、各种兑换券,虽然都不算是什么值钱东西,不过孩子们拿到奖品的时候还是骄傲得不得了。雅婷来换心愿卡。我问:“你换心愿卡前,跟家长商量了吗?”雅婷特别流畅地回答我:“商量了呢,妈妈说我换到20张心愿卡就给我买想要的XXXX!”哦,好东西就是值得我们去等待的,不是吗?为了20张心愿卡,加油吧!

      来换东西的孩子们太多了,“双十一”买的小奖品居然很快就见了底。只能临时再加一条“霸王条款”——为了提高同学们挣分数的积极性,积分上了一百的同学才可以换奖品!孩子们又一窝蜂地跑回教室看自己的总分,盘算着可以怎么挣分,用有限的“闲钱”可以换点儿什么。


图片发自App

    班级兑换的时候,我特地没有设置贵重的物品。倒未必是经费不够,或者怕孩子们弄坏,我总觉得,积分兑换是个彩头,不能喧宾夺主地取代了孩子内部的学习动力。

      心理学的故事里,有个老头儿,不愿意孩子们在自己家门口吵吵闹闹地踢球,于是想出了奇招:每天给孩子们钱,答谢他们给自己带来的“欢乐”。结果钱越给越少,孩子们怒而转战其他地方踢球,还给了老人清闲。这其实就是把孩子们自己踢球的快乐变成了为别人而踢,从而产生的立场转变。

      对此,我倒是很赞赏雅婷妈妈的做法,通过增加兑换心愿卡的次数,提高最终奖品的价值,把孩子的兑换变成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也让孩子能够享受“延时满足”的快乐。这不就是实际中的“棉花糖实验”吗?

   


        人际交往是个大学问

      早上做早操的时候,祚熙和浩辰打了起来。两个人抱着球,跟两头小狗熊似的,跟着球操的节奏前进后退,一个试图把球踢飞,一个试图趁机踢别人两脚。虽然也算不上”打架”,但全班的队伍给他们搅和得乱七八糟。我拉着他俩出队伍,让他俩原地冷静一下,中午放学,再约谈他们。

      中午放学再处理事,虽然大家都得饿肚子,但也有个好处:彼此都冷静下来了,能更好地还原当时场景,更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时间不紧张,我也能多跟孩子们唠叨两句。果然,两个孩子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无非是祚熙的球落了地,后排的浩辰想帮忙还回去,结果用的是手不是脚,好心办坏事儿地把球给踢飞了。祚熙以为受到了挑衅,就干脆伴着球操的音乐互挠了起来。我让浩辰用祚熙的视角去想今天的误会,让祚熙用浩辰的视角去想今天的委屈,两个人都挺惭愧。再顺便教点遇到这些事可以说的话,可以做的事。至于孩子们听懂多少,以后又能用多少,天知道!

      其实,班里大多数的争执,往往都是这样的,归根结底是人际交往方式的问题。不过,成人交际过程中还经常说错话办错事呢,何况是现在各家的独生子女,平时能和朋友一起玩的时间太少,和同龄人相处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也就更多。出现争执的时候,老师应该怎样解决才能既不伤害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又把道理说清楚,讲得明白,让以后这样的事情少发生,是个技术活。跟书友何老师还有小鱼老师聊了一中午,深有感触。

      突然想起《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里曾经这样说:“我们不但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就好比我是一名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诚恳地告诉我的病人——我非常愿意帮助你,尽管我没学到什么技术,但是我充满爱心!来吧,请相信我!如果你是这位病人,您一定面色大变,从手术台上跳下来逃走了。”

      教育孩子,还是要讲方式方法的呀。愿我如长流水,不断去学习和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11月13日带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