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这样“斜杠”,让你育儿事半功倍

12分会-01组002号四月末-四川                                                           

                  对“斜杠”的“误会”


      “斜杠”这个词来源于英文“slash”,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马尔齐·阿尔博(Marci Alboher)撰写的书 籍《双重职业》(One person/Multiple Caress)中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余会利用才艺优势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并获得额外的收入。 目前很多文章报道都把斜杠定义为多远的职业体验,但如果这成了青年的努力方向却会是一个很大的坑。在《好好学习》一书中作者成甲认为斜杠不等于兼职,而应该是提升认知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书中作者提到人一生中要学习的三种能力: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包括时间管理,资料保存,沟通谈判,商务礼仪等);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你所选定的专业方向)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也就是临界知识)

    本书的核心也是希望通过学习临界知识让所学发生更多裂变,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指导,并能在多方面运用,并带来关键的成长。

    而如果不懂临界知识,只是单纯的追求多元,个人并不会有质的提升。如果身兼数职就算斜杠的话村东头的王大爷可是兼职了搬运工/瓦工/烧炭工/除草匠/街头棋手/门卫/环卫工。。。这样的身兼数职并未让你的认知深度有所提升,反而增加的只是一个“能力假象”罢了。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斜杠?答案就是: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那就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限制的。

“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在网络上经常被提及的一类人就是妈妈。在如今这个普遍“丧偶式”育儿的环境下,当妈的真正是一直在践行这句话。

心理学家--孩子不会说话时一哭立马就能判断是尿了还是饿了;

翻译官--孩子咿咿呀呀指着外面时当爹的听的一头雾水,你却能准确表达出他的想法;

美食家--婚前五指不沾阳春水的你在婚后一如烘焙深似海,只为给孩子做点健康的食物;

编剧-每天为了哄小家伙刷牙、上幼儿园不听开发大脑编出各种各样的角色故事让他自愿配合

。。。

这样的例子相信不胜枚举,当妈的都懂的。可是否真正活成一支优质队伍,而非是怨妇呢?这就不得不好好学学书中提到的"临界知识”了。


                                         

        这样“斜杠”,让你育儿事半功倍


一、临界知识的案例

在《好好学习》一书中作者提到临界知识有:二八定律、莫菲定律、概率论、复利效应等。

说2个例子:

1、二八定律

你对孩子的陪伴有80%都是无效的,20%优质的陪伴才会真正增加你和孩子的联结。

现在的家长都习惯拿个手机在旁边看着孩子玩滑梯,如果这样的话也许在你老后孩子也会拿着手机在你身旁“陪伴”,你愿意这样吗?

与其用80%时间拿着手机陪孩子,不如放下手机每天用20%全身心投入的陪伴孩子。当然,这20%的时间一定会让你感觉累并快乐着,而非是浑浑噩噩。

哪怕是1、2个月的婴儿也是很善于观察的哦。

孩子0-3岁时你的优质陪伴会让他安全感满满,同时你也有自己的时间活好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正向的榜样,这对他的价值观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2、复利效应

我在参加孩子幼儿园开放日时发现他很喜欢切黄瓜的工作。周末我会给他提供黄瓜、茄子、小瓜一些好切的菜让他工作。这个好处简直不要太多--1、孩子沉浸其中,不仅锻炼手指而且还心理满足;2、他在工作过程中会注意卫生,了解生活基本技能;3、做饭时他切的菜直接就可以用了,省力;4、让他明白了大人做饭的辛苦;5、让他爱上做饭,至少以后长大不至于半夜给我打电话让我教他做番茄炒蛋了吧,哈哈。

同样的复利效应还有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还能让孩子家庭参与感更强,更能让他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有更多的同理心。。。。

二、如何应用知识体系

我们明白了这些临界知识,还要了解如何更好的运用?

1、绿灯思维,不要自我设限

当老公想要帮忙的时候不要想他不会,他做不好,要给他机会让他成长;

当孩子想要探索的时候,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让他尽情探索(比如手口敏感期只需要给他把手洗干净,不要阻止);

当你要出差时,不要担心,提前和孩子好好沟通,他一定能够理解。

2、敢于挑战和质疑惯性思维

有一天孩子想吃披萨,我们用面包机揉的面多了,我提出我们把面擀薄下锅煮吧,这时外公说他以前试过加了酵母的面一煮就化,小家伙退一步说我们试试嘛,先煮1片,结果证明不仅没化,还挺美味。

这就是用退一步行动质疑了老人的惯性思维。

在孩子哭泣时你要挑战自己按下暂停键,避免变成那个怒火中烧的怪兽;

当孩子摔倒时候你要避免自己的惯性思维对他说:别怕,小男孩就该勇敢,不要哭了!

3、看问题本质而非现象

有一段时间2岁的孩子总是很抗拒刷牙,我买了各种关于刷牙的绘本,有意思的牙刷,好看的牙膏,但都收效甚微。

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他抗拒刷牙不是不知道有小病菌的危害,而是刷牙是睡前程序的最后一环,他知道牙刷了就要睡觉了,也不能喝牛奶、讲故事了。

自此我固定了他喝牛奶、讲故事的时间,刷牙这件事便完全不需要我来督促了。

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他的本质,我们要学会去看事件背后孩子真正的心理。

也许他打碎了碗只是想帮你盛饭;

也许他把水弄的满地都是只是想拖地;

也许他哭闹不止,只是,需要你的陪伴了。


当你真正能够认识临界知识并将之运用于生活时,一个人活出的队伍才是一支真正能够打硬仗,抵御风雨的钢铁队伍!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学习:这样“斜杠”,让你育儿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