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班第5课收获

中原焦点团队---欧阳小兰焦点中26期分享367天20211225本周约练1次,来64观18咨41案例分析4BOX练习14读书1次总146次

讲师班第5课文字精简版

一、讲师精髓的部分

作为培训师,你需要非常擅长互动,因为如果你没有很好的互动的话,那么你讲课的时候,大家可能他跟着跟着就不跟了。

核心的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听众都要成为我们课程中的主角。不要把你视之为你是讲师,他们是听众,要把他们都设定为主角。每一个人都是自身问题的专家,他们也都是课程中的专家。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决定的,每一个人他在这个里边他是重要的,他是充分参与的,他才能有更多的思考跟随。

讲网课的时候,你要知道摄像头在哪,要能随时对着摄像头,能想象到摄像头后边的人,他听到你的课,他会内心咋想?我们要分饰2个角色,一个是讲师,一个是听众。他此时听到你这句话可能会有什么反应?微表情的控制都很到位,要对着摄像头练的:

你的眼神要让他感觉到你在看他,在注意他。

你笑的有时候就就像两人谈话一样,让他感觉你在对他笑。

你在沉默的时候,他感觉到你在等他思考。

你还能想到他听到你这句话,他会想到什么?

然后你把他可能想到的,你再用你的语言再说出来。

比如:我讲到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孩子正向的时候

听众可能会想:那光关注正向咋办呀?

然后我就立刻要说出来:当然当我说到这的时候,有的家长就想了,光关注孩子正向咋办呀?那孩子不会慢慢被夸的可能不太好了吧,对吧?那骄傲了咋办呀?可能就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我估计有对吧?

这样的话就是互动。

随时能想到你讲这句话,他们听完之后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这就为什么我不建议你们用稿子的原因,你们可以准备稿子,讲课的时候扔掉稿子的原因。只有你扔掉稿子,你才能随时去想你这句话,对方会咋想,对方会有什么反应,这样你的课才是有灵魂的,否则你的课是死的。

有血有肉有灵魂,这个课才具有灵动性,作为心理学的工作者,你非常通人性。

讲课全场全程互动。一个小时几乎有200次左右的互动。几乎全场的所有成员差不多都能跟上,都在跟你互动,不是跟局部人互动,也不是只有局部时间进行互动,而是全全程跟全场人员进行互动。

有意识---模仿---练习,主要是模仿方法,要模仿的这样的一个神, 要思考核心在哪,就是我大概是怎么做的。也可以模仿课的内容,但是模仿课的内容就会比较难,因为内容不是自己的东西。

元旦地面课之后,我们就要开始每天要开始讲,先21天,再100天,再365天,可以每天讲一个主题,因为我的每一个课都讲过很多很多遍就10遍都是少的,上百遍数百遍都是正常的。反复的讲同一个主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去锤炼每一个细节,并且去思考包括每一个眼神咋的,都去琢磨的,你觉得讲两遍讲三遍就行了,那样的话出不来精品的。

控全场的方式是一环扣一环,一直在问,随时强化。一环扣一环怎么来的?诀窍在哪?

诀窍在于:我随时去思考,听完这句话,听众会想到啥?他会有啥感受,我就会接着往下问,顺着我以为的听众的思路走,我再按照我以为的听众的思路往下问,随口问的,不是设计了稿子,都是练出来的。

讲课互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问答式:

全程大量的时间都是讲师在问话,问完之后让对方来回答,否则的话可能就会导致更多的是讲师在讲。

问答的问句是什么?

问答的时候用的更多的是封闭式提问,并且这个封闭式提问问的往往是两个极端的词语,它选择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选择某一个极端,起码绝大多数90%以上的人都会选择某一个极端的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的,都会选择那个方式。

这样我们就能来掌控答案,而不是说他答案是很乱的。

咨询的答案是需要越开放越好,而讲课的问题是越封闭越好,越能让大家跟着你一环扣一环,最后得出来你想要的你想说的那个结论就好。

讲师是一个引领者,你需要引领大家认同你的观点,而咨询不是,所以它俩在问法上正好是反着来的。

讲座也可以问开放式的问句。

但是你要随时注意观察环境,就是你问完开放了之后,有人回应你,你要回应之回应。

比如:那你们碰到这情况什么感受啊?

下边人就回答:难受,啊难受,还有呢?生气,嗯生气。还有什么呀?焦虑,焦虑,非常好。

如果两秒钟没有人能接上来,你要迅速开始收,变成他们好回答的问题,转换成封闭式问句:

那我再来问一下啊,那你们是高兴呢还是生气呢?

回答完之后,然后再往下继续问,一环一环一环推出来我想要的那些结论。

  问答可以全程。

不互动的案例:比如说那作为家长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要更多的聚焦到孩子的正向面,我们要看到孩子做的不错的地方,同时我们还需要跟孩子去共情。---如果你更多这样自己讲的话,大家就不跟了。

互动的案例:随时都要问,通过问答来进行互动。

场景:问答式一环扣一环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讲师:各位老师我们来想一想啊,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是更容易关注到孩子的正向呢还是负向呢?想想看---给他们回应和思考的时间,不要太快,问完之后还要有等待的时间。

听众:负向,还有说正向的

讲师:负向哦,对,还有正向哦,特别好。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比如说当你的孩子成绩下来了,考了98分,那么你更容易看到得到的那98分还是更容易看到什么呀?留了陷阱,他们肯定要回答那失掉的两分,因为那两分我没说,所以他自然而然的答案就会统一,哪怕你没这个意识,你这样问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朝那个方向去回答。

听众:失掉的2分

讲师:额,非常好。我们都很坦诚哦(强化),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更容易关注失掉的那两分,那我们关注失掉的那两分是为了啥呀?是希望孩子更好还是不好啊?

听众:为了孩子更好。

讲师:那我们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领我们的情还是不领我们的情呢?

听众:不领我们的情

讲师:不领我们的情,怎么就不领我们的情呢?我们是好心啊,我们是好心,但是在孩子那他感觉他被什么了?被肯定了被否定了呀。

听众:被否定了

讲师:非常好啊,被否定了,被否定之后呢,他想跟我们沟通还是不想跟我们沟通呢?

听众:他就不想跟我们沟通了。

讲师:所以,我们想让孩子跟我们沟通是关注孩子的正向呢还是负向?

听众:正向。

讲师: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聚焦正向,因为关注正向才能更多的得到正向。(画龙点睛之笔,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讲师:我看有的老师在记啊,我说的慢一点,然后再强化一下,这个结论才出来。

结论出来之后大家想,噢就是呀,你看就是要关注这个正向,他就比较认同你的观点,你的课效果才会比较好。

代入:

我讲课的时候会用好多隐喻,会讲个场景,其实就是让大家代入,因为他代入了他才有感受,你不将它代入的话,他感受是出不来的,每个人必须亲自体验。

刀子割到谁身上谁疼,你就得让他体验你得创设各种小场景,然后让他进入状态,进入到那个场景里边去。

代入反转:

跟代入的区别在于加上了反转,因为反转之后就能带来总结,总结应该怎么办?

代入或代入反转不能全程。

代入的讲究:

代入一定是代入喜闻乐见的日常琐事。自己要有更多的烟火气息、更好的生活、八卦、好奇别人家的事,听别人怎么吵架的,孩子怎么跟自己斗智斗勇的,多观察这些。我们都是世俗中人:关注的就是那些情呀爱呀,然后孩子呀,成绩呀。

日常琐事最容易能打动人心。

代入就是为了让他卷入其中,他的情绪、情感才能出来,他动了情之后才会觉得这个课真好。如果你绕不动不了他,这个课就很失败。当然我们不只是为了扰动情绪啊,扰动情绪是为了让他参与,让他有感受、有思考,后面还会有落地+实操。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边受欺负了,回到家,家长的反应大同小异,基本上都会说:

你又咋了(基本上都会你又咋了),那为啥人家欺负你啊?那人家欺负你都不会打回去啊,那都笨死了,你,你不会告老师啊?

你就要讲出来这些反应了,大家听完你的课,他就立刻被带入了,因为接地气。

比如:家长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好像恋爱了,家长会什么反应?

会很担心,会慌得不得了,咋办呀?然后会想着,我要不要跟他谈一谈?咋谈呀?然后想着要不要把证据给他找出来,给他放到桌上等等。

就想如果是你你会啥反应?你的反应往往也是大多数人的反应,很多人也会有类似的反应,就我们要练就两个角色来回转换。

如果讲网课的话,你就可以直接说出来。你要把每一次的网课都当成是地面课来讲。要把每一次讲课都当成是你眼前都是听众,非常用心的去对待,然后讲出来的时候,你能随时去感受那个感受。

带入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讲的不要太粗糙,你要铺设很细微的那些环节,但是你也不要讲的太复杂,有点暗示催眠的味道。

代入反转场景:孩子考了98分,你对他一顿批,怎么丢掉那2分的?自己做了菜等老公回家,老公挑这个问题那个问题。

讲师:好,那各位老师,所有老师请注意啊,接下来我们一块来感受一个场景,孩子成绩下来了,考了94分。孩子可高兴了,因为考了全班第一名,我妈妈会表扬我吧,于是开开心心回家了。

讲师:家长朋友们你们看到孩子的试卷,你最先注意到什么?咦,怎么有两个错号,是不是?一看扣多少分?6分,那我们会怎么说?会跟孩子怎么说?咋又错了,为啥错6分?你怎么这么马虎呢?是不是?我们这样一套话是不是就出来了?那想想我们这样子去说孩子,孩子是什么反应?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不高兴。

各位老师请注意,我们有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开心的事,结果老公回家对我们一顿批评和指责,有没有这种情况?有是不是?那我们再来亲自感受一下,接下来,我们体验下女同胞的角色,想象一下啊某一天下班回到家,然后你发现老公还没回,然后心情也不错,于是呢你就去买菜、洗菜、择菜,好一通忙活,终于做出来一桌看着都还不错的饭菜。

这个时候我们内心什么感受啊?感觉还不错哈是不是?有成就感 ,对不对?

然后这个时候我们期待老公回来怎么说呢?是不是期待他回来说:老婆,你做的太棒了,看上去就好吃,色香味俱全哦,都是我喜欢吃的菜,你越来越能干了。

结果我们想象一下结果啊,他回来之后看见你做的菜,然后上来就说咦你做那多干啥来,这能吃完,然后再走近一看,又开始点评了,点评啥呀?说你这个菜唉呀你这个放油太多了吧,啊你看你小菜炒得太死了,你炒那么死干嘛?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不改,你不会做就别做。

那各位这个时候你内心什么感受?什么感受啊?

不高兴是不是?

然后他又尝了一口,结果他就说了,你看这这菜这么咸,你不知道我有高血压呀,还放这么咸,盐不要钱么?

估计这个时候你的火就怎么样了?蹭一下就起来了是不是?估计那脾气暴的直接就拍桌子了,爱吃不吃不吃拉倒,以后都不做给你吃了,饿死你。

那各位其实我们是希望他怎么样啊?在我们做完这件事之后,我们希望他怎么样呢?希望他能给我们更多的认可、欣赏呢,还是否定呢?认可欣赏对不对?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拉仇恨啊,我们讲这样的不是为了拉仇恨的,让他恨他的另外一半,当然不是,而是为了下一步,为了得出来,同时你要问出来我们希望怎么样,然后再反转角色,他感受完最终是为了反转角色让他明白一些东西,明白啥呀?)

那同样的那我们不喜欢被否定,我们可能希望能被更多的认可,欣赏,尤其在我们辛辛苦苦做完一件事情之后,那同样的道理,那当孩子他做完一件他认为很自豪的事情之后,就像孩子本来考94分心情怎么样呀?还挺高兴的,对不对?结果我们关注点放在哪呢?他错的题目了。他可能需要什么呢?我们一块来想一想啊,他们需要什么呢?是不是跟我们差不多呀?

他们也需要被认可,被欣赏,被理解对不对?

那如果我们这样说的话孩子可能会怎么样呢?他们可能就会更愿意去做呢还是不愿意去做?

更愿意去做,是不是?

那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所以我们要想让孩子在某些地方更有动力,我们就需要给他们什么呢?认可,欣赏,非常好,给他们认可欣赏后,他们的情绪是更好呢还是不好?更好是不是?

步骤总结:

先创设一个他对待别人别人不舒服的场景,问别人的感受?(加点料:他这么做本意也是好的。。。。)

再创设一个让他感觉到不舒服的场景。

带入场景之后,问他你的感受是什么?他的行动是什么?(接下来你会怎么做?你是做还是不做饭了呢?)

那其实你可能会希望对方怎样?

如果对方那样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你的感受是什么?行动是什么? (用封闭式问句)

接下来就开始反转。同理:同样的道理,孩子在我们什么什么的时候,和我们刚才的感受一样不一样啊?

他们可能也希望我们怎么样呢?

总结,得出结论。

加点料:

目的是既让他感觉到他做的不对,又让他感觉到我们不是在批评,我们还理解他。

得让他自己羞愧,同时你又得给他一些安慰,他就感觉到这老师太理解我了,感受也比较深,同时又感觉你很理解他。

语言:当然我们这样做其实也都是为了孩子好

当然我们做这些有时候也真的是没有办法啊

当然我们也不想吵孩子,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忍无可忍

我们也不想这样,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我们也其实一直在很努力

          当然我们的本意是为了孩子上进,找一个榜样。

孩子本来考94分还怎么样呀?还挺高兴的,对不对?结果我们关注点放在哪呢?他错的题目了。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就会怎么样?是不是很低落?他低落他不开心,会不会影响他的学习的这种动力呢?会,对不对?

讲故事:

我讲故事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以此为引子让大家参与进来。

我讲故事不是我一个人在讲故事,我是在让大家一起来创造和体验这个故事。

刘老师开场的方式:在我讲的时候,我就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场,我会说:

我们来想象一下,假设我们是这个主角的话,假设你是这个爸爸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啊?你会怎么看?你会怎么说呀?你会怎么做呀?

随时都要去问,这个随时问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它就成了故事的主角。

他就开始思考,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办?那这个故事的主角怎么办的?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参与进来,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参与进来,全程参与,让他跟随,否则的话这个课过一会他就跑神了,或者说他只是记下来,他没有亲自走一遭,就没有太大的感受,你在那亲自走一遭才行,然后亲自有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讲师班第5课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