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翔 | 论语通解004--每日反省

学而篇  · 三省 

原  文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有三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和朋友相交,是否诚实守信?我所传授于人的,自己是否提前温习过?”


【通解】“曾子”名参(shēn),孔子晚年的弟子,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公元前505-435年),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附近)人。

“三省吾身”,省,省察,一日当中,三次省察,古语凡三和九一般表示次数频繁之意。曾子每时每刻都在反省自己的言行,生怕有所过失,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便是他切身之写照,克己功夫之深,让人兴叹。此章所述之特点可窥曾子性格之一端。

反省亦有反观之意,类似于自己照镜子,发现脸上有不干净的东西,就要马上擦掉。曾子将镜子装在自己的心里,随时省察自己的言行。从孔子以后,凡是有成就,有建树的贤者,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和曾子一样,即自省的工夫非常了得。

此章亦为曾子进德修业的自我报告,以勉励后学当如此行反省之事,以求日新。“不忠乎?”忠,中也,朱子曰:“尽己之谓忠”。忠诚出于自心,对人对事是否忠诚,惟有己知。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接受了他人的请求,或者担任某项职责,便要尽心尽力地去履行应有之职责。 “忠”亦为公之意,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分不开,占用工作时间处理私事,想自己的事情多,想公家的事情少,诸如此类现象颇多,是否尽心尽力,只有自己知道,惟有自我省察方能得知。所以,忠心与否,须得自我省察,若有不忠,努力改正,自觉实践,亦谓之忠也。

“不信乎?”以实之谓信。信属土,融汇于仁义礼智四德之中,每言仁义礼智而不言信者,皆因信在其中,若无信,则四德皆虚,故曰:“无信不立”。君子行于事,以实为基,是谓信。

信者,亦朋友之道,五伦之义,朋友相交,以信为主,曾子所以省于此。对朋友所说的话,答应朋友要办的事,以一颗诚实之心相待,说出的话要真实无欺,答应的事要言而有信,此为守约,亦为信也。

人之信用往往被自己所破坏,常喜欢承诺,信口开河,当时也没有考虑过能否兑现,甚至于有时还未及思考便随意承诺。然而,有些事情在自己看来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可是对所承诺的对象却是天大的事情,若不及时兑现,真乃害人害己。所以圣人尝言“慎言”。一旦承诺,宁可自己受损失亦要去落实,方是君子之德。

有朋友想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读书,另一位朋友不知出于何种心态,随意拍了胸脯,承诺了下来。开学之际,这位父亲却迟迟收不到儿子被学校录取的通知,而当时承诺的人早已将此事置于脑后,最后竟然害得小朋友上不了学,从此再也没有人愿意相信他的话了。

“传不习乎?”传者受师之传,习者温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为同义。此句经文有两解;其一:老师传给我的学问,我可曾温习过?实践过?老师将学问传给我,我未能应用于日常,实在是有亏于师恩,此为不忠,亦为不守信。为师之人,当时时反省,将师之传,习之于日用,方能教化于后来者。其二:为师之道,贵在行道,未有自己未能行道而教于人者。每有学问传于人者,首先要问自己有没有做到?有没有温习?可曾实践过?夫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教之道,贵在有教无类,若不能预先温习以传授,便不能灵活多样地将学问呈现出来。所以,应当在教习之前,反省自己。

此章可知曾子之好学处,刘宝楠曰:“今曾子三省,既以忠信子勗(xu),又以师之所传,恐有不习,则其好学可知。”此言实在恳切。

【按语】为人之道,即为仁之道,仁者不离忠信,忠信成则仁义生。此忠信,可修齐治平于天下,可修德进业于己身。日用而不离,时时以反省,必能苟日新,又日新也。

忠信立心间

日用莫等闲

传道温习新

仁道不相远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相关链接

孔子生年

论语通解001   |    快乐的所在

论语通解002   |    为人的根本

论语通解003   |   巧言令色

校正:余涛生 丨 美编:王鹏翔

         弘扬传统文化     启迪智慧人生

阵阵书香必将开启智慧人生!

传播真善美   |   人人在其中!

王鹏翔2018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鹏翔 | 论语通解004--每日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