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道德经.第13章】宠为下 宠辱不惊(6)

黑白舍 水墨花亭 

【引 子】

上一章告诫我们一味追求五色、五音、五味这些极致的外在感官需求造成的各种困境,这一章紧接着从内心的感受与追求,强调了要有独立自明的内心,宠辱不惊,如同第七章所说,置身于身外、身后,不计较自身的得失,方可身先、身存。

【原 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 析】

这一篇可能主要是对当时处于社会上层的君王以下的王公贵族所言。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这句大致是说,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而惊慌失措,重视大的祸患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春秋战国时代,战乱不说,各国内部,君王众多子嗣,孰为太子,长幼为序已不复存在,就算按此,众多公子、公孙也是战战兢兢,奋而争宠,而后大都宠者得之,但得到了,因为争宠得来的,就要面临各种失去的风险(是不是也可以算作最早的内卷),其他没有得到的也成天如履薄冰,所以宠辱若惊。借助王弼本我们深入了解下,王弼注为“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这是从相互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应如何看待宠、辱以及荣、患,并说明这里所言对象不是“为下”者,而是上位者。明朝王纯甫曾解说“贵大患若身,当云:贵身若大患,倒而言之,为之奇也”,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古文这种倒装本来就有,而且倒装后也更契合整体韵风。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句大致意思:什么是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而惊慌失措呢?受宠者感到自己受宠就是在心里把自己已经置于两者中的下位了,因而得宠也感到惊慌失措、失宠也感到惊慌失措,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而惊慌失措。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释德清(即憨山德清)就直接解释为受宠是下贱之事,为什么呢?原注有文字说:“世人皆以宠为荣,却不知宠乃是辱......宠为下,谓宠乃下贱之事也,譬如僻倖之人,君爱之以为宠,虽卮酒脔肉必赐之。非此,不见其为宠。及其赐也,必叩头而啖之。将以为宠。彼无宠者,则傲然而立。以此较之,虽宠实乃辱之甚也。岂非下耶。故曰宠为下。”

有的人一受宠就窃喜甚至沾沾自喜,其实受宠本身是一种外在的现象,体现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的高低,或者说是一种信任。这个时候更需进一步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否则“物壮则老”而“不道早已”,到了无法超越自己的时候,也就是面临衰败、凋零个消亡的时候,我们现在讲的“全生命周期”不就是这样吗,王朝、企业等组织都有兴盛衰亡,作为其下一层次的人又何尝不是。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句大致意思是说:什么叫重视大的祸患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凡事总考虑自己),等到我没有这个身体了(不考虑自己而复归自然而为),我还担心有什么祸患呢?

初一看没明白这句的内涵:没身体哪来我?我怎么能没有身体?而且老子一贯是主张贵身的,也就是认为人要重视自己的身体、生命。仔细阅研,结合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前后互证,个人认为这里表面看是将身体和祸患的依附关系,深层次应该是借此表达在有无“宠、辱、荣、患”状态下的“有身”、“无身”两种状态,究竟那种符合“道”:“有身”状态下时刻有自己存在,所以患得患失,有宠、辱、荣、患;“无身”状态下则是复归自然,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规则而为,没有那些宠、辱、荣、患伴随和羁绊。说到这,“有身”、“无身”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大意: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体那样去为天下人服务,则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像爱惜自己的身体那样为天下人做事,则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说到这,想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用通俗的文字,充分运用了老祖宗总结出来的智慧。通过前面的“宠、辱、荣、患”和自身生命、身体相比,“宠、辱、荣、患”是什么?结合后面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也是在告诉人们要珍视生命,不要把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以这么有限的生命,我们应该无限去看重、爱惜。当然这里不是说要贪生怕死、苟且偷生,而是要符合大道,后面四十四章再行研学。回头再看本句,这里是借身体来说应该如何“为”或“不为”,那就是后起身、外其身,把自己置身名利之外、置身名利之后。

我们现在来看,当年雷锋为什么会成为楷模?我之认为,雷锋那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应该是深深打动了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就这么一个工人,竟然有这样的意识?如同我们当下的张桂梅校长。归根到底,这是一种精神的宣传,是一种理念的传播。当然,人不同,理解各异,实际的行动也是千差万别,但他们的作用达到了,那就是造了一杆称,明确了标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学道德经.第13章】宠为下 宠辱不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