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元宵节

现在都在感叹城市的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老家的年味却越来越浓了,中午跟大哥打电话,他说嫂子上午去参加村里的旱船队出去表演了,每年过节的时候,他们都会给村子里边的乡亲们拜年,邻居也会给些赏钱,不在乎钱多少,主要是图个乐子。

萝卜灯  网图侵删
正月十五“上灯”和“送灯”

这让我想到小时候记得元宵节,有:“上灯”的习俗,那个年代用的都是自制的萝卜灯。元宵节这天,父亲赶集买回几只大萝卜,下午妈妈就忙活着制作萝卜灯。先将大萝卜横切、切成几个小段,再用刀尖在圆形萝卜的一面转动抠挖,挖出个凹槽来当灯体。从柴火垛中选来几根干草棒,用新鲜的棉花缠裹住当灯芯。灯芯插在灯体凹槽中央,从灯芯顶部浇注适量的油,一盏萝卜灯就算做好了。同样的萝卜灯要做上十几盏。

夜幕降临的时候, 就要“上灯”,将做好的萝卜灯都摆好,点燃,然后。要烧纸祭天,燃放 鞭炮。

“上灯”后,还要“送灯”。“送灯”,由父亲和哥哥拿着篮子装上点好的灯去祖坟,他们说大年三十年的时候要把祖先请回来过年,过了正月十五,年就过完了,要用灯照亮他们回去的路,把他们送回去,一路小心翼翼,怕风把灯吹灭了。而我则把其余的灯放到别的地方,水缸旁、锅台上、猪圈台上、门口石座上床头柜上,还要去村里的井台边等,尤其等到天完全黑下来后,我们就会到河堤上远远望去,到处都是萝卜灯光,特别好看,筑成了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元宵节农家也习惯买一些制作精巧的各色蜡烛灯,用来上灯。萝卜灯渐渐地远去了,但童年时元宵节上灯的乐趣却是我一生都抹不去的甜美回忆。

正月十六闹元宵

小时候的元宵节,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是什么都不做的,十五在家,十六的那天大家就是去镇上看表演,有舞龙,踩高跷,还有旱船,人特别多,街道上人头攒动,挤来挤去,我其实也没看到啥,就是凑热闹,踩高跷的人过来了,手里还会带一些糖,顺手撒向人群。

踩高跷  网图侵删


现在老家踩高跷已经很少见到了,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村里组织的活动主要是划旱船和扭秧歌。

当年妈妈也是秧歌队的一员,现在年龄大了,只能做观众,在旁边看的时候,嘴上还说着,她们那个时候条件不好,也没有统一服装,现在年轻人扭的更好看了。

划旱船

划旱船  网图侵删

划旱船是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

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 “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

舞龙


舞龙    网图侵删

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元宵节更是不能少了舞龙,大家用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舞龙是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

自从来到城市生活,就很少再看到这些活动了,前几年政府还统一燃放烟花爆竹,我们早早吃完饭就去燃放点等着,现在烟花也禁放了,耳边也没有了鞭炮声,城市的年味真的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的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