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之外——威师寻梦之三 ——铅印《蓓蕾》

威师寻梦之三

——铅印《蓓蕾》

张范津

威县,更确切的说威县师范是我工作的第一站。2018年在威县巡察,此时的威县早已不是三十几年前的威县了,重踏故地恍若隔世。好在实任巡察办主任胡秀鹏同志为威师毕业,切对威县、威师了解甚多,巡察之外向我介绍了不少情况,每结合所见所闻所历所思,纷乱记之。今撮录几篇,聊供谈资。

                                                                   ——题记

  《蓓蕾》是威师立足校园自办发行的一种文学期刊。据校史记载它1984年1月10日创刊,发起人为语文教研组李明辰、杜方辰、王振全三位教师,创刊版是油印本。我见到的最早一期为复印本,是1984年第3期,出版日期6月15日。

  我1984年7月分配到威师任教后,从第二学期即1985年开始参与《蓓蕾》编辑,重点负责散文栏目。

      现在编印一本刊物甚至一本书都是极其容易的事,稿件是电子文本,排版有相应软件,只要选中某一格式,一点鼠标就完事大吉了。可当年却没那么容易,特别是编印《蓓蕾》这个复印本的刊物。且不说征稿、改稿、定稿环节如何不易,之后的“排版”、“印刷”则更难。不但要人一笔一画地誊抄文稿,为了使版面活泼、美观,有些文章还要设计个题图,勾勒几笔尾花,完成后再双面复印。这样每期三、四万字,光誊抄复印就得一个多月,而这些任务全靠白惠臣同志一个人担当,加上他在教导处的日常工作,真可谓忙不堪言。尽管如此,他对任何人都没有过怨言,在那个“多劳多得”只是作为一个干瘪的概念存在的年代里,越是这样,我们语文组特别是编辑《蓓蕾》的几位教师越感到心里过意不去。正因如此,这一年只出刊3期,没按惯例出第4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便产生了铅印《蓓蕾》的念头,这是于私的原因。

      于公讲,《蓓蕾》通过两年来的试运行,积累了一定的办刊经验,在师生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显然印刷问题已成了发展和提高的主要瓶颈。人工抄写工作量太大,不利于扩大版面。并且,发行复印本从眼前看,经费支出确实稍有节省,但若加上复印机折旧、耗材成本,算总账并不实惠。组长杨廷杰老师对我们的想法首先给予了支持,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学校做出了铅印《蓓蕾》的决定。

当时邢台地区能承印书刊的印刷厂还不多,只有邢台和南宫。考虑路途因素,首选了南宫,我自然便成了业务联系人。

      1986年6月6日上完课我便回了南宫。市印刷厂业务科孙科长听完我的情况介绍后连头都没抬就拒绝了,理由是他们正在赶印中小学课本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安排不开,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两千本的印刷量太小。经过反复工作,直到6月9日才勉强接下了这单业务。

  在铅字印刷时代,排版要一个字模一个字模地拼,9万多字的刊稿,直到6月21日才排出了小样,学校安排我和王兵旭同志去南宫校对。按业务流程是三校定稿,但实际操作起来,五校下来还没定了稿,这里面有排字工的原因,他们不能严格按校对稿修改,有时错的校正了,但正确的却又改错了,很难进入“对红”阶段。另一方面则与我们有关,必竟第一次接触这项业务,对于字号、字体的概念不清楚,不能给排字工提出一个成熟的排版意见。只能随想随改,随看随改。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把校稿室搬到了排字车间,现场校对,现场改稿,直到7月1日下午才签字定稿。随后印刷、装订,不到一周就出了成品。

  首期《蓓蕾》铅印本,与前七期复印本相比,装帧美观了,印刷质量提高了,文字量扩大了,这是最明显的进步。但实事求是地讲,版面安排则显得呆板了,只简单地分了个双栏,没有任何装饰,不如复印本灵活。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之后在众位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版面设计逐渐改进,出刊质量也逐渐提高了……

于 2018-08-26

你可能感兴趣的:(巡察之外——威师寻梦之三 ——铅印《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