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老子叫帝辛,老子不背锅

提起商纣王,可能很多人并感到不陌生。

自86版《西游记》大火后,出现了很多神话题材的电视剧,其中以《封神演义》为题材者居多,冠名以《封神榜》、《封神演义》之类的剧集层出不穷,还有《封神榜传奇》、《哪吒传奇》之类的动画片问世,因此很多人从小就接触到了封神的故事。

很多人记住了勇敢的哪吒和睿智的姜子牙,同时也记住了两个大反派:邪恶的妲己和昏庸的纣王。

尤其是这位纣王,狂妄自大,残忍无情,好色成性,可谓是混蛋中的典型。

于是经典的问题又来了:史书中记载的纣王也是这样的吗?

是的。

经典反派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纣王似乎比《封神演义》中还要坏。因为很多在小说妲己怂恿的事情,实际上都是他所完成的。

他狂妄自大,好酒淫乱,同时又压榨百姓,将收缴的大量钱财用于享乐,在宫中收集了各类奇珍异兽,并制造了著名的酒池肉林,经常召开派对,彻夜纵酒狂欢。

因为大臣和百姓对他的所作所为怨声载道,纣王又制定了各种酷刑来镇压他们。他制造了著名的炮烙之刑,并将辅政的三位重臣之一的九候剁成了肉酱,又将另一位对此有怨言的鄂候做成了肉干;而另一位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只是听到这些事情叹息了一下,就被纣王囚禁了起来,幸亏西伯的臣下拿出大量的珍宝美女献给纣王,才让西伯得以逃脱。

其后纣王日益荒淫暴虐,他信任妲己和谗臣,对忠义之士残酷迫害。比干因为劝谏而被挖心,箕子因为害怕而装疯却仍旧被囚禁,微子等人则干脆出走避祸。

最终众叛亲离的纣王在对抗周武王的战争中大败,于是他穿上华丽的衣服,将珍宝挂满全身,在周朝的军队攻入朝歌之前于鹿台自焚而死。

而《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纣王手段更为血腥。除了酒池炮烙,杀人夺物之外,甚至还充满了科研精神,为了研究农夫为什么敢在冬天过河而砍去他的双脚,为了观察胎儿的变化而剖开了孕妇的肚子。这已经不能用残忍形容,而是变态了。

成书于西晋的《帝王世纪》中,更是记载了纣王杀死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并将其熬成肉羹给周文王吃这一事件。

根据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史书中记载的纣王罪状有七十条之多,简直是混蛋中的双黄蛋,也难怪他会成为历史昏君的典型。

不过,这些记载真实可靠么?

恐怕不是那么靠谱的。

众口铄金

关于纣王的事迹,是有理由可以质疑的。因为目前为止关于他的记录都出自周代,后世的记录也都采用了周代的记载,包括纣王这个名字。

商朝的君主出身子姓,而纣王的名字叫做受,继位后的正式名称叫做帝辛。

“纣”实际上是一个谥号,是在他死后众人为其生前所为做的一个评价。这个谥号是周人为其定的,而“纣”字的本意是捆绑在马屁股后面的皮带,引申的意思是残暴。

不看引申意义的话,这个字很像是骂人的。

而关于纣王罪行的记载,也是后世逐渐累加出来的。

顾颉刚先生考证出来的这七十条罪状中,有27条之战国之后出现的,有23条出现在西汉,有1条出现在东汉,还有13条出现在东晋。

即便是战国,距离商朝末年也已经过去了将近六百年,一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节反而越来越丰富,那么只可能是在传播过程中被注水了。

关于这件事,很早就有人质疑。

孔子的徒弟子贡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纣王的罪恶其实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夸张,他的例子很好的地说明了君子为什么讨厌背负恶名,因为一旦背负了一个恶名,就会有无数黑锅接踵而至。

《荀子·非相》中则记载荀子如是说:“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意思是说桀纣其实都是世间杰出之人,只因为国灭身死,被天下人所耻笑,而后世有不好的事情也都会附会在他们的头上。

比如比干挖心一事早期不见记载,而根据比干墓寺庙碑文的记述,比干实际上在纣王死后多年才去世;而关于帝辛建造的那座鹿台,其高度也从汉代记载的几千尺无端地演变成了几千丈。

如此看来,帝辛头上的很多罪名都可能是后世栽赃的。东周时期的人便有此论断,那么之后加进去的事迹便更不靠谱了。

这样说来,从战国时期开始的所有证据可能都是存疑的。

将这些证据全部去除的话,那么只剩下《尚书》中的记载还算可靠了。

而《尚书》中记述帝辛的罪状共有六条,其中周武王发动讨伐战争中的誓词中则仅提到了四条,分别是听妇人言、不认真祭祀、不重用亲戚、任用逃犯做官。

或许,这才是帝辛真正的错误。

可是,这些是错误码?

恐怕也不是。

意外之失

真实的帝辛,其遭遇很可能和隋炀帝很相似。

他高大魁梧,力大无比,可以徒手和猛兽格斗,而且十分聪明,口才也十分伶俐。从一些甲骨文的卜辞上可以看出,他在位期间似乎进行了一些改革。而他不重用亲属而任用犯人的做法很可能是改革之一,不任人唯亲,而是唯才是举;再比如不认真祭祀,也可能是进行了某种信仰改革。

但他的改革冷落了当时的贵族,使他们的权益受损,或许众多大臣投奔周王并非是因为帝辛无道,只是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的造反。

这些改革似乎是成功的,周武王的第一次伐商尽管得到了号称八百诸侯的支持,却仍旧在走到孟津之后便终止了,他给出的理由是“你们这些人不知道天命”。

其实未必是天命,周武王可能只是很清楚,以自己目前实力根本无法与法与之对抗,需要等待时机。

而时机是有的,为其制造时机的便是位于商朝东部的东夷。

东夷与商朝可谓是宿敌,他们经常侵扰商朝和其属国,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商王武丁就曾经大破东夷,擒获对方首领。而在武丁的征伐战争中,最出彩的将领是他的爱妃妇好。

妇好是商军的大将,不仅对付东夷,还征讨过商朝周边很多不肯服从的方国,战功累累,是我国杰出的女军事家。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帝辛将政事交给妲己可能未必是昏庸,而可能是商王朝的女性一贯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商王朝是一个商业民族,风格十分开放。而周王朝是一个农耕民族,讲求的是保守和稳定。因此周人加给帝辛的种种罪行,很可能只是站在他们角度看来的“有伤风化”。尤其周人反对女性参政,因此他们才抹黑妲己。最有力的证据便是妇好这样重要的人物在古籍中不见任何记载,有关她的事迹都是今人通过甲骨文考证而出的。

说回东夷的战争。因为东夷的威胁长期存在,数代商王都曾与之爆发过战争,帝辛也不例外。

或者说帝辛过于狂热,就像隋炀帝执意征讨高句丽一般。他持续对东方用兵,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那里,却不想此时被周人钻了空子。当周武王集合诸侯大军从西方进攻之时,帝辛猝不及防,只能临时纠集一群奴隶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于是帝辛穷途末路,只能选择自杀。


周人的胜利,很可能只是一次偶然的偷家成功。他们没想到胜利来得如此迅速,并且也无力攻克商王朝的其余领土,因此才会大封商朝的后裔为诸侯,试图安抚人心。

而为了给自己发动的战争寻找借口,他们便设法污蔑帝辛,而后世为了给帝王树立反面典型,也不断将他抹黑,终于使这样一位人杰,成为了舞台上可笑的小丑。

帝辛变成纣王的故事,或许是对成王败寇这个词的最好印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纣王:老子叫帝辛,老子不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