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语言

孩子开口说话有三个条件

1、 孩子要有正常的大脑发育 2、 孩子有正常的听觉功能  3、 足够的语言输入

正常发育的孩子10个月到18个月(一岁半)就会有意义的语言出来。如果孩子到了2岁一点口语都没有,就需要注意,可能是语言发展迟缓。但不一定是自闭症,需要去检查。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在教孩子说话这件事情上,需要避免几个误区:1、不能仅仅停留在仿说,更重要的是语言的理解和表达。2、语言不是“教他跟我说”,不是教仿说。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不说话,第一步,确认是否有器官上的问题。

第二步,通过简单词语教孩子理解。例如,指着鼻子说鼻子。

这个过程是在教孩子认知,需要从生活化的东西教起,即先了解“物概念”,再去到形状、颜色等。先让他去选择区辨,就能知道他是否理解该物品。从生活化的真实的东西开始教,再去到图片。例如,教苹果,再教不同的苹果的图片。

生活化指的是从孩子身边的东西开始教。怎么教?让勺子和语音“勺子”一起出现,每次拿出勺子都会说“勺子”,孩子习惯了之后,让他选择。

如果选不出来,就需要去跟他玩配对和分类(把相同的两个东西放在一起——配对,把相同的东西堆到一起——分类)“拿一样的”。从拿一模一样的勺子开始,再到不一样的勺子。当配对和分类ok后,让孩子指认“勺子在哪里”。如果孩子不能指认,那么从视觉的理解教语言的理解。比如,“勺子在哪里”,并同时呈现一个一摸一样的勺子,帮助孩子。这个过程是在利用前面学会的配对技能来作为辅助帮助学习指认。

总的流程是从生活化物品开始,物品语言结合—(配对分类)— 选择 /指认—(同样物品辅助理解)— 命名

第三步,孩子能够理解后,教仿说,然后命名。如果孩子仿说“勺子”时说“子”,在初期可以,之后慢慢提高要求。直到“这是什么?”孩子能够回答“勺子”,那么他就才算习得。

在这个过程中把教学包装成游戏,比如:我们闭着眼睛从箱子里面随机拿出东西,问:这是什么?也可以包装成情境,比如:吃饭的时候,故意不给孩子勺子,让孩子主动说:“我要勺子。”


孩子的语言发展阶段:

语前期:一岁以前,一岁到两岁。有意义的发声,伴有大量功能性的非语言行为,例如:指着苹果表示要苹果

语汇期:两岁到三岁。这个时期需要扩充词汇量,后期会有短语出来

构句期:开始讲句子,只有简单的主谓宾,后期加入形容词让孩子多说一些,“妈妈买苹果”到“妈妈买红色的苹果”“妈妈买苹果,不要香蕉”,拓展语言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理解能力要到复杂句型,两步三步指令,例如:“拿苹果和香蕉”“先拿苹果再拿香蕉”,“我要圆圆的小小的紫色的水果”。需要教形容词/颜色/形状/介词。

精熟期:三岁。可以讲很长的话,可以有日常的对话

语言干预要依循孩子当下语言发展的轨迹,几岁在什么阶段。在什么阶段就把重点放在该阶段需要具备的能力。不能跳级。


常见的问题:

孩子有问题行为,经常通过打架来沟通,怎么办?不能只强调孩子的语言行为,还要看到孩子的非语言行为,对孩子适当的非语言行为进行强化

孩子经常自言自语,或者过度仿说。这一类的孩子要多训练他们的理解,不能只是背,他们背得很厉害。

孩子结巴,有可能是先理解后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经常会在3-6岁出现,会有80%随着语言成熟度提升后变好,不需要刻意强调。稍微帮助孩子提个醒,帮助他更好地表达就行了。

孩子开了人工耳蜗,他可以听到声音,但不代表他能理解声音背后的意义。如果只有模仿口型但是没有发音,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能听得清楚。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教孩子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