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以礼待,臣以事忠(3—18)

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定公:姓姬,名宋,定是谥号。鲁国国君,鲁昭公的弟弟,继昭公之位,在位十五年(前509年—前495年)。

    鲁定公问道:“君主任用臣下,臣下事奉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任用臣子要依照礼的规则办事,臣下事奉君主要忠心尽力。”这一则主要讲的是君臣的相处之道。孔子的回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谓是精彩之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最为关键的是揭示为政者,领导者的根本——以礼得人!

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我们品味一下鲁定公的用词“使”,一个在位者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神态,跃然纸上,一个“事”字,对下位者的轻视与不尊,也表现的十分生动,君王的问话里只有绝对的君,而无相对的臣,臣子只是君王的服务者。皇侃曰:定公亦失礼,而臣不服也,定公患之,故问。皇侃亦有此感,鲁定公也是失礼之人,下面的臣子都对他不服气,定公很担心,所以才问孔子。可见当时社会从上到下都是不遵从礼节的,君王自己更是缺少礼的意识。于是孔子的回答,既点明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君以礼待,臣以事忠。

君以礼待,臣以事忠,这句话是构成因果关系的,因为君王能够礼贤下士,那么臣子才能够尽心尽力为君王办事,那么言外之意,不言自明。作为一个领导者

,想要真正的领导好下属,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对待下属的方式,正如孟子对齐宣王所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王视臣子们如手足,那么臣子们就会把君王视为自己的知心人;

君王如果视臣子为可以役使的犬马,那么臣子的心里也就只把君王当做普通国人,没有尊敬可言,何谈忠诚;如果君王视臣子们为卑微的草芥,那么灭亡之日,不远矣。所以为政者,当你希望下属对你尽忠时,想想你是否做到以礼相待。

为什么以礼相待如此重要?首先以礼相待是一种态度,周公吐哺也好,三顾茅庐也罢,为了获得贤才,每一个有卓识远见的君主,都会尊重贤才,使之信任;其次以礼相待更是一种说服,如果君王凡是自己尊礼,那么从身份地位的角度来说,大家也会自然而然的尊重君王,同时按照礼节行事,还可以营造更好的氛围,让所有人看到,只要有才,只要能干事,君王就一定会重用,人与人之间,考虑的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如何去讨好,这样的领导者,不想把事情办成都难;最后也是贤才自身的考量,如果一个上位者,颐指气使,只把你当犬马对待,那么你的良策计谋,你的人生理想,怎么可能被这样的上位者轻易接纳?你又如何大展宏图?君王没有应有的胸怀,贤才没有相配的择主的能力,两者相遇,终究是错付的遗憾。

所以君臣关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君王就是一切,臣子就绝对服从,古往今来,朝代更替,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所谓的相对,就应该是彼此独立,但又有关系,君王对臣子以礼相待,臣子选择对君王尽忠跟随,当然如果道不同,亦可以不相为谋。时至今日,一切更是如此,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想要成大事的领导者,你要做的就是以礼相待,只有礼尽,下属才会考虑事尽,领导与下属之间,何尝不是彼此成就?

仔细想来,孔圣人此言是两千多年前,可是今天品味,更是回味深厚,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不管是什么身份,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自然而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君以礼待,臣以事忠(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