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对于那些闲得无聊的来说,太长太长了。可忙里偷闲,认真学习的我,感觉这时间却是那么的短暂。
每天,利用空闲(有人称之为碎片化的时间),听听老师的声音,结合着文字稿,去理解、思考。为方便学习,将文稿打印出来,圈圈点点 。
每天的作业,尽全力去完成。虽觉质量不咋的,还是在忐忑中,期待得到老师的点评。
课程已经结束,最后的作业是这1500字的稿件。
回顾前面所学,试图在记忆的深处发现他们的踪迹,然而,却是一片茫然。难道,已经到了无招胜有招的状态?
静默,回想,还是茫然。唉,不得不,打开那些文稿,笔记。
正合了那句话,开卷了然,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本地图书馆,开辟了音频读书,每日快听,还有主题书单快听。有事没事,喜欢听听。未学这课程之前,还思量着这是谁搞出来的,高人也。最近聆听了《银鞍白马度春风:回到唐诗现场》,反复听了几次,对唐代的诗人及其代表作,还有他们的一些奇闻趣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感这种形式的神奇。
第一天的学习,我知道了这是拆书稿。第一次听到拆书人这个职业,第一次听说读书能当作副业来操作,第一次听说这个难度不高。喜欢读书的我,不由得心动了。
以前读书,漫无目的,美其名曰自由阅读。发表,赚稿费,无异于天方夜谭,觉得那个门槛是很高的。听了老师的讲座,不得不想一想了。
老师们认为很简单,这是当然,毕竟会者不难嘛。看懂书,摘要点,详介绍,先输入再输出。既能得利,还能倒逼着读书,真是好事多呀,必须要参加呀。
第二天,预习了拆书步骤,老师话锋一转,如果你不了解方法,每一步都会很吃力。是呀,单就把书读懂来说,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以前可从没想这么多。
第二天学习,老师给的阅读材料《少有的人走的路》挺有意思的,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
我猜测老师推荐此稿,他们或许是这样想的:
我将文稿开头换作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没有收获?
中间分析原因是你没有自律,你想马上变现,而那是必须推迟的事儿。你将一切推给老师们,不想承担责任,那是你不尊重事实(写好是有过程的)。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你懒惰,你根本不爱写作。
如果你有收获,那又是另番景象,你自律,不懒惰,有爱在推动。
这是在为我们打预防针,要么知难而退,要么决绝向前。其实,做任何事,要成功,都是这样。
第三天学习快速阅读法。这个目的很明确。一本新书,那么多写手,你慢慢吞吞,读写十多天,甚至个把月,除非你是了不起的大师,否则是没人要你的作品的。
课中介绍了三种读书方法,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正处于第二阶段默念读书。(速度绝对没那么快)回看回看,变成了习惯,现在想改善,要下工夫才行。
老师给了几则阅读材料,尝试着阅读。一个字,惨。照顾了速度,没有了内容。了解了内容,没有了速度。想抓住关键词句,真难。如果回看一两遍,还比较有把握。我想,这种快速阅读法,掌握还有待时日。
快速扫描,时间限制,专注力提高,不仅仅训练了眼睛,更训练了大脑,其思考能力也能不断提升。
其实,这种方法我是信服的。日常教学,采用了规定时间完成作业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本质与快速扫描阅读是一致的。
要想获得这种方法,没有捷径,只有练习,不断练习,逐步提高。
第四天的学习谈到了思维导图。这是个好东西。一篇文章有思维结构,一本书同样有,只是很复杂,更难以构建。概括,概括,再概括。浓缩浓缩再浓缩。我想到了小孩子写作,让他写具体,把故事展开,他偏要概括。反之,要概括,他偏偏啰啰嗦嗦一大推。唉,如果将展开当作概括,概括当作展开就好了。
一个主题和三个要点,这种提法好,有利于拆书写作。拆书,我理解不加入个人理解,感受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表述方式上要改变。多方面评价,理解是倡导的,但方向多了,恐怕是给自己找麻烦。至于三个要点,是有听众决定的。要点太多,谁来听谁会听?姑且把这个叫做听众意识吧,只有关注听众,稿子才有市场。
第五天,我记住了,写拆书稿的时候,一定不要写成了评论。咱们要讲给别人听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而不是你的观点。
我还记住了,拆书稿中一旦出现“我”这个字,这个拆书稿就报废了。我理解这是禁区。
还有一些要求,我会一一去了解掌握。
这五天,是收获满满的五天,坚定了写下去信心。
屋外,风雨大作,电闪雷鸣,这是在为我助威加油,愿我的作品能被编者相中。
用我二岁半孩子的话说,努力加油不后退。这是他观摩一场运动会,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催我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