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史之后期墨家

总是对墨家很有亲切感。可能是墨家的阶级立场更贴近大部分的普通百姓,总是站在最实际实在的观点,趋利避害,谋取最直接直观的好处。

他们总是务实,非本意的注重实践。也所以,墨家在自然科学上的发现和成就是其他学派不能比拟的。几何学上的总总定义,光学上最早的针孔成像实验,力学上的各种概念讨论。

读了些许哲学书后,发现科学与哲学实在是一对很好的伙伴。像墨家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就离不开很多知识论与逻辑学的手段。而对科学的深入,也是一种认知上的发展。

故后期墨家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起系统的知识论的学派。也就是说后期墨家的哲学认识上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所建立的一套知识论和逻辑学。当然这些方法放到政治社会理论上,还是服务于墨子的“兼爱”的。

小学语文中,甚至是英语里记得总会有这样的题目:找出下列词语中不同类的一个。在做这样的题时,首先还是会运用到自己本身的经验知识,能做出动物包括于兔子、老虎、狮子的自然反应。

而墨家首先对名做出了思考,并给名分成达名、类名、私名三种。往小的说就是“动物”是达名(本意是一切存在物的总称),“兔子”是类名,“这只兔子”是私名。这样其实又有些相对论的东西了,纯个人理解。

为之后的“辨”做基础,墨家对认识过程做了具体的分解。“知,材也”,认识首先需要人的认识能力;“虑,求也”,认识要有求知的动力,与认识对象接触;“知,接也”,得到认识对象所反映的,要有感觉,有基本的判断;“知,明也”,对认识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这可以说是最朴素的探索世界的知识的知识了。

对认识的来源和内容,墨家对知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就来源说,分闻、说、亲三类。分别是各渠道传授的知识,推论出来的知识,及亲身经验。与此类似的分类,被现在更具体的整理总结,经常出现在教育专业学生的考试用书里。

而内容来说,知识又分为,名、实、合、为四种。名,在上面已说过,还可以分为达、类、私,是对名词概念的认识。实,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就比如我知道贝斯这件乐器,而未亲眼见到认识到某些具体知识前,我也只是知道贝斯这件乐器。合,便是我看到一件乐器,能直接叫出它的名字。为,是关于行为的知识,直指行为的目的和具体方案。

从知的分类,到认识的过程,最后到行动。就现在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也可以加以更多的扩展和实际里践行墨家的知识论。

知识论为基础,逻辑学是后期墨家另一个重要的产物。主要是《墨经》6篇里的《小取》篇。

后期的墨家的“辨”其实也是对名家和道家的一种相对,是更加严密正面的逻辑理论,也是一种客观实在的逻辑学。

首先确立辨的作用和目的。一、明是非。是否与事实相符。我想,公孙龙的大部分“辨”都不符合这条了。二、别同异。是对客观事物的区分。惠施“合同异”和庄子的“齐物论”又不符合了。三、察名实。与孔子的正名不同,强调的是名与实在真实世界的相符,也就是“合知”。四、处利害。继承墨家的功利主义,重视给人以实际的好处。五、决嫌疑。就实际利益上,事关对问题的解决。像庄子这样的怀疑主义者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的。六、审治乱。把范围扩展到社会的治乱存亡,建立一个终极高远的目标。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辨”要如何进行了。第一步是“以名举实”,是知识论的基础。对名、实上的具体分析。第二步,“以辞抒意”,是对事物间联系的各种判断和命题。如“尽”这类全称命题,“或”这类特称命题。像此类命题数学上学到过,教师考试上做到过,想必公务员考试上也有。只是后期墨家的命题还没有那么完善而已。第三步是“以说出故”,对于命题能成立的论证过程。就是数学解题中的各种详细的条件的推倒过程。

最后,还要认识下“辨”的规则和方法。“以类取,以类予”,归纳演绎法。“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坚持不矛盾性及思维的一致性。“辟”,例证。“侔”,对比。“援”,引对方论断为己根据。“推”,已知推未知。

最难能可贵的是,《小取》中,对运用辩论方法的警醒之言。希望后人能谨慎使用,勿偏离初衷,流为诡辩。

然而如这样的警醒还是不能阻止诡辩的产生。知识的运用总是因人而异的。

后期墨家最重要的的两块就在于建立系统的知识论与逻辑理论了。而对于墨子的学说,对于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的继承。他们使用自己建立的这套知识论去辩护其他学派对墨家的不认同。

更展开了墨家的功利主义,提出“义,利也”的观点。这与儒家的义利观是不同的,但我反而觉得,这也可以是对道德观的一种发展。最本质的是儒墨两家的“义”和“利”都出于有利于百姓社会的,只是阶级不同而产物不一罢了。

至此,墨家便没有下文了。汉以后,墨学中绝,真的是可惜啊。然战国时期的“儒墨显学”之广,其中最内在的精神还是不动声色地影响着一代代的人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中国哲学史之后期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