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我遇见一个人》— Part 2

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作者: 李雪,物理系毕业,从自己经历的最痛苦、被忽视的婴儿期开始,一路分析家长的种种无意识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毫不吝惜地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智慧。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节律的大智慧,父母不用惯性思维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体验属于它的无限可能。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

    孩子的出生是来引领我们回归心灵的生活。培养一个天才很容易,父母只要不用自己僵化的,自以为是的头脑试图教导孩子即可。



限制是伪造的爱

    很多父母不能放任孩子吃糖看电视,担心吃糖坏牙齿,甚至导致肥胖,看电视多了容易近视,还降低孩子的智商。父母真的不必这么担心忧虑,吃糖吃到血液含糖量平衡了,干嘛还要继续吃?吃到心脏负担加重肯定会不舒服,看电视看的眼睛累了自然会去做别的,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因为没有人愿意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有一位妈妈极度焦虑自己孩子会近视,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时间,后来发现近视跟吃糖也有很大关系,于是每天都要跟孩子强调糖果,对视力的危害,结果稍不留意孩子就偷吃糖,逮到机会就要看电视,他花费了很多精力看管孩子。在“吃糖等于近视,看电视等于近视”的负面催促下,他的孩子,果然高度近视。

    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要对现状有一些尊重。若要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1万倍。

    只要有爱,我们总是能创造性走出困境。

    “宝宝6个月一开始为了保护视力,只要他在可以看到电视的范围内,我们就会关掉电视,他一开始,看到电视就好奇得紧盯着,后来敞开了没那么刻意了,宝宝居然开始有选择性的看喜欢的节目或广告,其他时候在低头玩玩具,或者干脆要你抱走他。”

    “今天带孩子去超市,我放下以往对垃圾食品的敌意,跟他说今天随便挑,妈妈不干涉,她欢天喜地的挑了一路,最后也就拿了三样东西,不算很垃圾,回家时他的幸福洒了一路,放手信任孩子,如此快乐。”



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

    父母每一次向孩子灌输正确知识,都是在剥夺孩子自由体验的权利,真正让智力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很多父母让孩子几乎活在安全的真空里,每天对孩子说无数遍,小心危险不能碰,孩子感受到父母持续的焦虑和担心,于是会把外部世界各种不熟悉的东西都是危险的,有敌意的,从而压抑探索世界学习新鲜事物的动力。

    人的痛苦来自于心与脑的割裂,我们因莫名的恐惧活在各种限制性信念之中,也忍不住切断孩子与事物的联结,狂妄的告诉孩子:不用去体验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世界就是这样。

    请一定要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感受体验各种事物,别用我们狭隘的头脑来限制孩子无限的可能,如果把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都教给孩子,孩子如何比你更优秀?只要不是危险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比如糖果的美妙滋味,吃多了会有什么感受?电视和iPad给你带来的体验与真正大自然带来的体验有何不同?孩子直接与事物建立联结,不被家长横插一刀,才会拥有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好习惯,无法培养

坏习惯,只因匮乏爱

    真正的好习惯其实无法靠训练养成,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自然呈现。

    内化到孩子内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妈妈真实自然,孩子也能学会灵活自在的爱,将来碰到自己的爱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戏正玩得开心,可能会劝爱人放下工作休息一会儿,好好吃顿饭,也可能把饭菜端给爱人,甚至甜甜蜜蜜的喂上两口,而不是执着于必须“按时专心吃饭的好习惯”和爱人闹别扭。

    父母无需完美,每个父母都有坏习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自己的原因,这并不影响和孩子彼此尊重、相爱,酗酒的爸爸也可以很爱孩子,如果妈妈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就会获得一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尊重,这样的孩子将收获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所以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给孩子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不期望改变

    无论父母的话说的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要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都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什么决定了我们与各种人的关系?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面就形成了外在的人际关系,内在关系模式来自于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等重要抚育者的关系——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孩子长大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有个妈妈规定摇摇车每天只能玩一次,理由是训练孩子的自控力,这种方式,能否训练自控力,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看到的简单事实是,在经济并不匮乏的前提下,孩子的欲望被限制,若这样的限制经常发生,孩子会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孩子体验到的是匮乏,妈妈把自己潜意识里的匮乏感和对欲望的羞耻感传递给孩子,将来孩子在面对社会时,由于潜意识的召唤,也会处处体验到匮乏、制约和挣扎,有资源不敢去使用,有好处不敢去争取,这就是苦的轮回。

    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是精神内核并不对立分裂的自我控制,这是一种与周围能力自然协调的能力,即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在父母控制下发展出来的自控力,其实是内心的恐惧和制约。潜意识里的制约会像木马程序一样,控制人生的各个方面,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认识,才可能重获自由。

    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我们不用抱怨社会,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当我遇见一个人》— 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