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园慧21岁还需要“安抚物”?孩子这些“怪癖”需要戒除吗

在最新的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22岁的傅园慧身上一直挂着根红绳子。傅爸爸解释说,他们管这个叫摸摸。他说,傅园慧小时候就一直喜欢摸一块小毛巾,后来长大就改成一根绳子了。

维嘉问傅爸爸:“如果不摸怎么办?”傅爸爸回答:“不摸她的手就没地方放。”秦海璐说:“她都已经22岁了呀。”傅爸爸笑着说:“她一直都这样的。”

很多人可能都如维嘉和秦海璐一样的想法,都这么大了还依恋物品,这也太孩子气了吧?

01

为什么孩子会依恋物品

我家老大今年八岁,从小就喜欢抱着一个毛绒枕套,她称之为“被角”,无论要去哪,第一件事就是要拿上自己的“被角”。有时候我们就开玩笑说,如果出门就不能拿“被角”,一向爱出门的她,宁愿不出门也必须得抱着自己的“被角”睡觉。

跟我家孩子一样,身边的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的“怪癖”,有的孩子喜欢摸着妈妈的乳房睡觉,有的孩子非要摸着妈妈的长头条睡觉,有的孩子对毛绒玩具情有独衷,我还认识一个朋友,她家的孩子五岁了还盖着婴儿时盖的被子,原因是孩子不让换,换成别的被子就大哭大闹。

朋友试图又做了一条跟这个一模一样的大被子,谁知道放在孩子面前孩子一眼就认出不是原来那条,非要找到那条才睡觉。为此她常常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疾病。

其实,在孩子眼里,这些“被角”、毛绒玩具、被子等等物品,不仅仅是物品这么简单,它们赋予了孩子更多陪伴上的意义,孩子依恋这些物品的背后,往往藏着更多心理上的需求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只能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比如孩子为了满足口腔吸吮需求,会吸吮奶嘴或者自己的手指;为了满足触觉舒适的需求,会喜欢抚摸柔软的被角或者毛绒玩具;为了得到陪伴的需求,可能会把某种带有妈妈气味的物品当作妈妈的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依恋”实验。刚刚出生的小鸡,如果把它放到鸭妈妈的身边,它会一直跟着鸭妈妈,并且视鸭妈妈作母亲。当依恋形成,再把它送回鸡妈妈的身边,它和鸡妈妈也还是会疏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过渡性客体,这是由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提出来的。

温尼科特认为,对于孩子而言,过渡性客体就是他心中,稳定母爱的一个象征。在这些客体中,都是他最熟悉的味道,可能有妈妈的乳香,还可能有他自己的体味……这些会给孩子带来温暖而熟悉的感觉,让他觉得,妈妈一直都在我身边陪着我。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依赖安抚物的孩子,其实是在寻找爱,但是,这些物品又与妈妈不同,妈妈是孩子不能控制的,因为妈妈不可能24小时守在孩子的身边,而这些物品却可以,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可以使用这些自己依恋的物品,从而逐渐减少对妈妈的依赖,所以孩子依恋物品这件事,也是他正在用一种积极的方法使自己从“完全依恋”走向“安全独立”的过程

02

孩子的物品依恋期有多久

我有一个亲戚家的儿子,今年30多了,每天睡觉时还喜欢拿着小时候用的一个毛巾,尽管那条毛巾用了三十多年,早已经破旧不堪了。我那个亲戚也曾不无担心地问:“这孩子怎么都成年了,自己都有孩子了,这毛病还戒不掉呢?”那么这也是很多父母都关心的问题,孩子的这种“恋物情结”会持续多久呢?

其实,孩子的“恋物”是他心理发育的自然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拓展和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大多数孩子都慢慢地不再依恋这些替代性的物品,总有一天孩子会慢慢放弃他的依恋物,至于什么时候会放弃,每个人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年龄

在我所接触到的人当中,像上文提到过的孩子这样成年后还依恋物品的人属于极少数人群,大多数孩子都会在上了幼儿园之后,有了丰富的生活,慢慢地就会放弃依恋物。还有的孩子会持续到上小学,这时候的孩子也会很介意别人的眼光,认为别人会因此而笑话他,所以不再对依恋物恋恋不舍了。

即便是这样,父母也不要觉得孩子依恋物品是一种心理疾病,因为现在的儿童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依恋物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应付难以应付的环境,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

03

为什么孩子依恋物品的习惯不一样

我们有一个妈妈群,曾经专门讨论过自己家孩子对于物品的问题,大部分孩子都会有不同的依恋嗜好,但也有一少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家孩子并没有这种情况。为什么有的孩子没有依恋物品的问题呢?是他们不需要吗?

经过了解,我发现这类家庭在照顾孩子方面都有个特点,那就是她们都是全职妈妈,家里也有足够的人手帮忙照顾孩子。另一个就是这些家庭的孩子都爱在睡觉时吃手指。

由此来分析,这类孩子可能是平时受到的照顾比较多,经常会有家人陪在旁边,不需要用其它物品来代替给他安全感,而孩子吮手指,也是用这样的方法,代替物品依恋来安慰自己。

另外也跟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对某种物品形成健康的依恋。比如有的孩子不高兴时就号啕大哭,而有的孩子就会选择隐忍退缩,每个孩子面对压力和不愉快表现出的反应会显示出很大的差别,所以有的孩子会对物品产品依恋,而有的孩子则不会。

04

孩子依恋物品时家长需要做些什么

我们前面说了,“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作用,但“恋物”的源头却是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就要引起父母的关注,那么此时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01

避免强制性戒除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依恋物品是个坏毛病,就急着去纠正孩子,其实,如果孩子情绪、行为方面都发育正常,只在特定的时候才需要依恋物品,比如睡觉的时候必须捏着被角睡觉,那么父母一般不需要干涉,因为这并不会影响孩子人格上的正常发展。

如果强行夺走孩子的依恋物,可能造成孩子与父母关系的紧张状态,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而孩子经过强行戒除之后,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躁动不安的表现。

02

多给予孩子关怀和爱

父母都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会时时刻刻陪在孩子旁边,但是在日常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即便是不善于口头表达的父母,也可以经常拥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经常性的拥抱,也会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爱你”“我在你的身边”“失败了不要紧,有爸爸妈妈在呢”......

经常这样做的父母,孩子就不会再把物品当作自己的依恋转移对象了。

03

为孩子准备几个“迁移载体”

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孩子的恋物对象,都是一些柔软的物品,如被角、毛绒玩具等,这种跟皮肤和身体接触的柔软,会让孩子有身体上的放松,感觉像在妈妈的怀抱一样温暖,因此就容易对这些物品“上瘾”。

而此时,父母在给孩子选购儿童用品时,可以多买一些不同的物品,轮换给孩子使用,比如一开始就多准备几条不同图案的被子,买毛绒玩具也不单独买一个,比如说玩具熊,可以买一个玩具熊家庭,有爸爸妈妈宝宝。

这样让孩子有选择使用的话,孩子就会明白,这些都是没有生命的物品,而不是有感情的人。

此外,我们也要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多跟小朋友在一起玩,这样可以扩大孩子的交往圈子,让孩子明白除了自己家庭中的一方小天地,外面的天空也是非常广阔的。这样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越来越开朗,对物品的依恋程度也会慢慢减少了。

对我们大人来说,孩子在小的时候,很多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但我们必须要用一个开放的态度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在意的身边的一些“小玩伴”,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安抚物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

在这中间,其实我们也在给孩子传递一个坚定又正向的信号,那就是我们爱他,并愿意接纳孩子正在发展中的那份想象力和认知能力。

我始终相信,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玩伴是很好的事情,它可以给孩子带来辅助但又稳固的安全感,也能成为我们亲子教养中很好的“合力”和“桥梁”,陪伴孩子走好这一段很重要的童年之旅。

你可能感兴趣的:(傅园慧21岁还需要“安抚物”?孩子这些“怪癖”需要戒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