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届金像奖上,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凭借《少年的你》里的精彩表现,分别获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新演员奖。《少年的你》更是囊括8项大奖,成为金像奖最大的赢家。我不追星,但我喜欢这部影片,因为它把校园霸凌,把家庭教育摆在了台面上,引发了无数家长的思考。
孩子的烦心事,家长总是最后才知道
《少年的你》里,胡小蝶和陈念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胡小蝶用死亡告诉父母她承受的一切,陈念在跟母亲的通话中多次欲言又止,她宁愿向只有一面之缘的小混混小北求助,也不告诉妈妈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
校园里如此,走出校园同样不例外。西安21岁的女孩小冯,因为深陷网贷无法还清,从17楼纵身跃下,如花的生命就此终结。
小冯去世后,爸爸发现她的账本才知道,女儿每个月要还3万的网贷,而女儿的工资只有4000块。女孩的闺蜜说,女孩跳楼前的一个月多次情绪崩溃,神情恍惚失声痛哭,爸爸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
影片里胡小蝶和陈念是这样,深陷网贷的小冯这样,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被老板批评了,跟爱人吵架了,一个人走在寒风瑟瑟的街头,接到来自父母的电话,我们也总是笑着搪塞过去,我很好,老板欣赏我,爱人体贴我,我一切都好。
我们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我们的烦心事,朋友知道,同事知道,连邻居老王都知道,唯有父母不知道。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习惯了“报喜不报忧”?
问一个成年人为什么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他的第一回答肯定是“怕父母担心”。但如果把烦心事告诉父母,他们会“说你想说”,“急你所急”,能帮你解疑答惑,你还会什么都不说吗?
“怕父母担心”是个明晃晃的借口,真实的原因有点刺痛。不告诉父母,是因为提前知道了告诉父母的结局,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所以才选择隐瞒。
就像陈念,跟妈妈通话时没有说过她在学校的遭遇,因为她已经知道了答案。妈妈对此无能为力,她只会说,“好好学习,高考完了就好了”。在大部分父母眼里,成绩是最重要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成绩第一,其它靠边站
学习才是最重要的,陈念妈妈这样想,魏莱妈妈也这样想,事实上大部分父母都是这样想的。
陈念妈妈一心盼着她考上大学,好结束现在这种颠沛流离,被债主上门讨债的生活。魏莱父母也一样,魏莱爸爸在她考试失利后半年不跟她说话,他们只在乎成绩,不在乎魏莱在学校的表现。就连老师也一样,学习成绩好,在学校干什么都无所谓,为了考试,该忍的要忍,忍不了的继续忍。
在这样的观念下,考试之外的事情,即使孩子告诉家长,家长也会选择视而不见,反而会责备孩子不专心学习。
- 对孩子情感的忽视
大人的世界很复杂,有工作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中间还有同事朋友爱人的关系要维系。
所以,父母很忙,相比之下孩子的情感需求就有点“矫情”了。父母会要求孩子“顾全大局”,放弃小我。比如,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冤枉”,被同学“欺负”,家长想的不是好好安慰孩子,而是“我多不容易才让你上了这个学校,你要好好学习,别得罪老师,要跟同学搞好关系”。
对孩子情感的忽视,导致孩子即使有问题也不想跟父母分享了,因为说了也没用,父母也没时间关心。他们只会在有限的亲子时间里关心学业问题,“情感”的需求是奢侈品。
- 对孩子不平等的对待
王朔在《我是你爸爸》里刻画的爸爸马林生,代表了大多数爸爸的形象。他爱面子,想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信,想跟儿子成为好朋友,却一次次窥探儿子的隐私。从根源上说,还是因为他没有把儿子当成独立个体。
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总是不自觉动用权威教育孩子。就像马林生,儿子马锐说,今天老师没留作业,爸爸以为他在撒谎,去找老师核实。事实证明马锐确实没撒谎,爸爸又抹不开面子,就让马锐把昨天的作业重新做了一遍,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强者,孩子是弱者,地位不对等。等孩子长大了,父母成了弱者,孩子变成强者,顺序颠倒,依然不对等。
以上所有的原因都指向两个字——信任。孩子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才会选择把心里的话,烦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父母就成了信息最滞后的人。
看《少年的你》时我就在想,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不会成为被欺凌的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在受到欺凌有烦心事时,能跟父母主动分享,而不是独自承受。
父母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乐意分享烦心事?
我们都不想成为信息滞后的父母,不想让孩子独自承受他无法承受的创伤。让孩子畅所欲言,我们就要让他信任我们,信任我们能理解他,能帮助他,哪怕我们只是充当孩子的“垃圾桶”。
- 尊重孩子的想法
育儿书里都说要尊重孩子,但怎样尊重孩子呢?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哪怕他要吃奶,他不会走路,他依然是独立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小心思,我们要尊重他的想法,不用我们的意志强迫他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
比如说,孩子的“童言无忌”,孩子要做“垃圾清理员”的理想,孩子不想跟别人分享的玩具,我们不能以让孩子“服从大局”为由,牺牲孩子的小小心愿。即使这个心愿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甚至可笑,它却是孩子在那个时段的全部。
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才会跟我们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 品格比成绩重要
经常在抖音上看到这样的视频,孩子考试回家,门口贴着一张纸条:考100分,想干啥干啥;95分-99分,看电视吃零食;90-94分,看书写作业;80-89分,做家务洗碗拖地;80分以下,出去捡垃圾。
看起来像段子,却折射出家长对成绩的“变态”重视。成绩重要,但品格更重要。成绩只是暂时的,良好的品格才能陪伴孩子一生。孩子懂得为目标努力,为梦想加油,才是让孩子永远前进的动力。
我们要把对成绩的崇拜,转变成对孩子品格的培养,对努力和奋斗的赞许。成功人士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高歌猛进,他们能成功是因为即使跌落谷底,也能站起来奋勇向前,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跌跌撞撞走向成功。品格比成绩更重要。
- 把握好爱的界限
现代父母的通病是对孩子爱得太多,管得太宽。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思想品德,父母都想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到最后是父母想越靠越近,孩子却越跑越远。
跟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要把握好爱的界限。爱是情感上的,界限却是实打实的。关爱孩子的情感,又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父母是什么?孩子一帆风顺时给他鼓掌,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给他鼓励,孩子累了疲倦了成为他最后的依托。你需要我,我就出现,你想飞,我目送你启航。
父母给孩子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让他能飞得更高,有独自飞翔的能力。把握好界限,就能留住最后的信任。
- 做与时俱进的父母
3年的差距就是代沟,父母跟孩子的年龄差距最少也有20岁,中间隔着好几道沟。要想跟孩子有话说,顺利沟通,父母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动不动就拿经验说事儿,此一时彼一时。
我们要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新观念新想法。当然,即使撒开丫子追,我们也没办法跟孩子同步,我们也没必要了解孩子获取的全部信息。只要我们能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不同的人和事,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求同存异,就已经是与时俱进了。
在《少年的你》里,陈念、小北和魏莱的父母,在孩子的生活里都是缺席的。他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每天在忙什么,他们只顾在自己的世界里打拼,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即使孩子的路走偏了,他们依然后知后觉,到最后悔恨交加,“早知道这样,我就该多关心孩子,”可世界上偏偏没有后悔药卖。
为人父母,要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就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信任。有足够的信任,孩子就会在遇到困难时义无反顾的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才不会成为最后知道孩子烦心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