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凯恩斯对供给与需求的理解
《通论》一书的理论起点是凯恩斯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可能会陷入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也就是总供给跟总需求达到均衡,但是产出水平却远远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而且相当大的部分劳动力会处在失业的状态。
凯恩斯坚定地认为,供给绝对不可能创造对其自身的需求,需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唯美状态,但是长期来看,它处在非均衡的状态,那么是供给决定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供给呢?
凯恩斯认为说,供给本身是没有办法创造出需求的,所以供给的变化一定是跟需求相关。当需求开始不断发生迭代的时候,供给才可能发生变化。
比如说我们看今天的中国经济,我们说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那么产业转型就是供给部分,就是在企业生产的部分;消费升级就是在需求的部分。
那我问你,是产业转型来决定消费升级,还是消费升级来决定产业转型?用凯恩斯理论认为说,产业转型本身并不能够产生需求,所以中国制造业、服务业、金融行业所发生的所有变化都是因为在需求端发生了消费升级,就是原来以价廉物美为主的、感性消费者为主的需求市场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会发觉说,出现了一部分新的人群叫“新中产”,他们开始由对商品的必需性需求转向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费升级本身产生了对产品的不同理解,而这种理解本身又会倒推到供给端,所以,所有的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者,你必须要能够生产出那些符合消费升级的新中产的需求,那么你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这就是在凯恩斯的理论下,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二、凯恩斯对经济危机开出的药方
凯恩斯进而认为,由于并不存在引导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自我矫正机制或者“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有限,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停留在低产出、高失业的痛苦状态,那也就是1929年以来大萧条时期所面临的状况。
但是这个状况有没有可能被改变呢?如果不可能通过和平和政策的方式被改变的话,那么必然会爆发马克思所说的暴力革命。
但是凯恩斯说,我们必须要避免暴力革命——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所以他天生是一个暴力革命的反对者。
凯恩斯认为,怎么样的人生是一个完美的人生呢?就是你出生在产床、生活在机床、最后死在病床。产床、机床、病床,这就是一个新中产一生最好的状态。你千万别生活在一个战场和暴力革命的状态,因为那个是不确定的。
所以,怎么能够避免暴力革命的发生?凯恩斯认为有办法,就是通过对总供给和总需求,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整,使得经济在国家干预的前提下,渐渐地恢复到它的稳定和正常的状态。
所以凯恩斯给出的药方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是以解决就业为中心的,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就是有效需求原理。
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一个是消费的倾向,第二是资本的边际效率,第三是流动性偏好。
这三大基本因素,再加上政府在货币和财政上的调整,凯恩斯认为一个国民经济就可能走上正常的轨道。
各位你们想,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萧条景象的时候,这时候该怎么办?其实是有两种选择。
有一种是原教旨的市场主义者,就认为什么呢?你看,当经济萧条了以后,那么必须干一件事情,就是能够推动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市场投入,然后通过增加供给的方式让国民经济慢慢地恢复。
但这背后有一个巨大的一个困难点,就是,市场开始萧条了,我作为一个投资人,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怎么知道哪些需求是市场可以被满足的呢?所以市场越萧条,企业家的投资就会越减弱,因此形成了一个恶性的一个循环,就所谓的叫市场失灵的一个状态。在这个时候哪怕你拿着鞭子去赶那些企业家,他们仍然不敢投入,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会不会越来越差。
那么就出现了第二种选择,就是当企业家不敢投入的时候,那么国家有没有可能来投入?那么如果处在一个原教旨的市场主义者的角度来讲的话,国家这个时候不能投入,因为你一旦投入以后,你会加剧市场的失灵,而且会造成市场的一种不公平性。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他承认“看不见的手”的存在,但是他同时认为说,当市场失灵之后,国家必须要采取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他这个时候认为说,即便在这个时候国家实行的是一种赤字政策,就是我们的投入和产出已经失衡了,国家已经背负巨大的国债。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进行国家性的投入。只有通过赤字政策的方式让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发展重新驱动的一个主体,这个时候国民经济才能够迅速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在1930年代提出这样观点的时候,在很多原教旨的市场主义者看来,凯恩斯就是亚当·斯密的叛徒,因为他没有完全地遵循那只“看不见的手”所提供的市场的矫正机制。
而凯恩斯认为说,这种市场的自我矫正机制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在另外的意义上,凯恩斯主义又被认为是叫做国家干预主义,其实对凯恩斯的理论的种种的分歧和讨论构成了后来近半个世纪全球宏观经济学治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到2019年的今天,我们再来回望这段历史的话,我们会发觉说,所有国家的治理者,无论是中国、欧洲、日本或者美国已经很少存在一个原教旨的市场主义者,就是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无所作为,垂拱而治。
我相信没有一个国家的治理者敢于这样干。但同时也很少有一个国家治理者说,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把市场全部驱除掉,让“看不见的手”完全失效,就如同当年的苏联体制和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所进行的那种命令型计划经济的模式。
所以,完全的市场主义者和命令型计划经济主义者都不再是今天国家治理的阻力,而更多的人开始成为凯恩斯主义或者半个凯恩斯主义者。
三、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实践
在1936年《通论》发表以后,第一个被验证说凯恩斯主义存在,他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并不是在他的祖国英国,而且在大洋彼岸的另外一个国家叫做美国。
美国在1929年进入到了一个大萧条的时期,1933年的时候,罗斯福担任了美国总统,推动了所谓叫“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新政背后的理论基础跟凯恩斯在《通论》中所提出的理论是一样的,就是国家要积极地来干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
罗斯福在1933年担任美国总统以后,就提出了一个以救济复兴和改革为主旨的经济复兴运动,它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施了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政策。
在新政时期,罗斯福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哪些事呢?
第一,他兴建了18万个工程项目,其中包括1000座飞机场,12000个运动场,800多个校舍和医院等公共设施。
当这些政府投资的项目开始实施的时候,罗斯福要解决美国最大的问题——就业问题,所以新政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叫“以工代赈(zhèn)”。就是说,我救济你,但是我不能给你钱,我给你什么呢,我给你个工作的机会。因为政府投资了那么多的飞机场,那么多的道路和校舍,就需要用工人怎么办?
当时成立了两个重要的机构,一个叫做“工程兴办署”,还有一个是针对年轻人的,叫“全国青年总署”,两者加在一起,在四年时间里面一共雇佣了2300万人,占到了全美国劳动力人口的一半左右。
也就是说,在1930年代初期,美国一半的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是通过政府的罗斯福新政的大规模工程建设设施来进行提供的。
所以随着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和美国经济的复苏,凯恩斯和他的《通论》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大,凯恩斯的理论开始日渐风行开来。
四、凯恩斯的晚年
凯恩斯去世在1946年的4月份。
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两年,凯恩斯和当时欧美的精英分子在干一件事情,就是认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了,那么有没有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呢?非常危险,所以凯恩斯认为说,未来不可能通过暴力和战争的方式解决国家与国家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一些全球性的经济型和政治性组织,然后通过经济竞争和企业竞争这种相对比较和平的方式来推动各个国家之间的竞赛。
所以在凯恩斯等人的推动下,当时成立了几个重要的组织,在政治上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联合国,然后在经济上成立了三个大的组织,一个叫做世界银行,一个叫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还有一个就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也就是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
从1944年的秋天开始,凯恩斯就带着一个英国代表团到一个叫布雷顿森林的地方,跟美国人和其他欧洲国家开了一个会,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上,凯恩斯干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能够捍卫英国的经济利益。
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叫做摩根索,他在回忆录中曾经说,凯恩斯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会议主持者。
因为当一个会议发生的时候,然后很多金融讨论的条款放到了每个人的手上,你知道凯恩斯是一个金融专家,而很多与会者脑子没他转得快,对政策的了解也没他熟悉,所以摩根所说经常会发生一个情况。凯恩斯说:“好,现在我们讨论某某条款的几条,大家翻到第135页。”然后他快速地读完以后说:“大家表决一下。”其实大家都没有理解这个条款具体的意义是什么。
整个会议大概只有凯恩斯一个人脑子最清楚,等到大家举完手以后,凯恩斯说:“好,我们接着讨论下面一个议题,某某页,某某条款”所以摩根索很不爽地说,凯恩斯是个特别糟糕的会议主持者。
当会议结束以后,大家也懵里懵懂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凯恩斯捍卫了英国的利益。
凯恩斯天纵奇才,如此地聪明,对宏观经济如此地了解,但是一个人是没有办法跟趋势所对抗的。所以1944年到1946年,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讨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是确立了一个新的美元体系,从而美国在货币的意义上替代了英国,成为了未来半个多世纪全球化最重要的获益者。
而英国,凯恩斯的祖国成为了二流国家,所以有人说,1946年凯恩斯的去世是被美国人给气死的。
凯恩斯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地精彩,他诞生的时候英国是全球唯一的一个日不落帝国,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而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100年。很多人认为说,全球所有的问题都已经结束了,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漫长的可以信步游走的一个黄金时代。但是没有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凯恩斯的后半生可以说是焦头烂额。
当他去世以后,他的墓碑上写了一行他自己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凯恩斯怎么写的呢?他说,不用为我悲哀,朋友,千万不要为我哭泣,因为往后我将永远不必再辛劳,天堂里将响彻赞美诗与甜美的音乐,而我甚至也不再去歌唱了!
一个经济学家的一生经历如此动荡,一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但另外一方面也充满了悲剧和巨大的不确定。
关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解读就讲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