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D23: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共相怨害喻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釆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派泅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洞湫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数息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会念经,不代表理解经文含义。

不止念经、驾船,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真知。应了王阳明的“知便是行,行便是知”,只是明白道理而不会做,不是真的知道。

不会不是最可怕的,自己不会,却认为自己会,这是最大的麻烦。不会,大家可以一起商量,然而,你认为自己会,而别人也都相信你会,都听你的,这才是最可怕的。

以前分享过“观”,拆开来“又”,“见”,又见就是第二见,第一见是我知道怎样驾船,或者我不知道怎样驾船,第二见是我知道“我知道怎样驾船”,我知道“我不知道怎样驾船”。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第二见——自知力。

学习知识技巧,学的都是第一见,修行,修的是第二见。一个人第一见多或少,影响不大,比如有的人会驾船,有的不会驾船,会驾船的并不一定比不会的过得更幸福,但不知道自己不会驾船的人往往更危险。所以,真正带来重大影响的是第二见的不同。一句话,提升自知力,做到心中有数。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世人闻之,无不嗤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著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这样的丈夫真令人挠头,在他眼里,被贼偷盗财物都不重要,妻子被人欺负也不重要,在和妻子的比试中要赢才重要,故事中还有一块饼的筹码,生活中,很多时候连饼都没有,就是争那口气,争个理儿。法院里多少官司,打到最后都是不计一切代价就为争那个理。过程中花费的时间金钱,和被盗贼掳了去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要警醒自己,不要成为丢失亲情友情,最后只抱着一块饼的愚人,全世界离你而去,你有理又如何?不要争理。

共相怨害喻:昔有一人,共他相瞋,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瞋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为瞋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这个故事讲一个人遭遇了一个心理创伤,这个创伤令他很痛苦,整个人沉浸在情绪中,人在情绪脑的控制下,理智就丧失了,想要报仇是所有处在这个情景中的人的共同反应,这个时候,依本能行事,就会酿成大错,就像故事中这人,不惜玉石俱焚。

嗔恨之心起来,首先要看到它,然后是理解它,接受并化解,不能在有情绪的时候做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喻经》D23: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共相怨害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