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了我的啥?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果真如此吗?职场环境因素太复杂,从我的摄影爱好的角度剖析一下。从2009年第一步单反相机开始,我从被嘲笑不会按快门到被怂恿以旅游摄影游记为生,从只拍风景到初涉人像,这十几年的变化历程中我的性格扮演了什么角色?


悲观

自认为从小是个悲观的人。

小学一年级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是双百分,但是看到二年级同学的作业觉得难如天书,十分担心未来能否及格。进入市重点中学,周边更是高手如云。即使曾经名列年级前六也担心下次考试失手。虽然保送进了复旦大学,很长一段时间总觉得如果真的参加了高考可能会发挥失常。

2009年当我萌生学摄影的念头时,第一反应是:你这个没有美学细胞的土人大概学不会吧?别糟蹋钱!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买相机,而是买摄影基础书!当我确认能看懂参数原理之后才买了第一部单反相机。买了没几个月和朋友出行却经常按不下快门。同伴酸酸地说:“你一点也不熟练!”虽然有些不服,但是心里还是感慨自己果然不是这块料。第二年我得知这是非原装镜头没卡紧对不上焦造成的,和我没半毛钱关系!然而,因为兴趣受到打击,很是有一阵没再研究摄影。

如今回头看看,悲观的心态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弃可能的目标,荒废了时间。人生的可能性不知不觉少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它无形中消耗了许多本可以用在其它方面的心理能量。如果不是好奇心重,相机早就被我束之高阁。但也是因为悲观让我为“及格”做了各种充分准备,结果倒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好奇心

如果悲观是我的全部,估计今天我也没走多远。上帝为我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了一道窗:好奇心。从小题做多了,相信每个问题都有答案,而题面有所有必要的线索。那么答案在哪里?怎么找到它?

“同样是使用相机,为什么我的照片颜色就是和摄影师的不一样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百度、看书、参加摄影师张千里办的摄影班一探究竟。当好奇心占据我的大脑时,悲观就无处生存了。

可是我的好奇心有限。在我读中小学的年代,每道题几乎总是只有一个答案,或者一个最佳答案。我的世界很久以来是“一维”的,“逻辑推导”是唯一路径。我的照片颜色不对,哦,原来是因为相机自动档无法准确测算曝光度,所以手动调感光度、快门与光圈就可以解决问题!

虽然张千里一再告诫:好照片是走出来的,到一个景点一定要多拍几张!我完全无法体会这是什么意思。直到2015年看了张千里一段在加拿大拍海中石像的视频才发现原来角度不同、时间不同、焦距不同、快门速度不同可以在同一地点演绎出无数种不同的感觉!而且没有哪个是“最佳”!

想想我走过的地方、遇过的人、看过的书,我曾经以为读懂了,但是有没有第二种读法?或者第N种?


内向

以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的感受,当年不曾与任何人讨论,外人也无从得知我的惶恐。按心理学的说法,这是内向的表现:向内寻求能量,不倾向于认识陌生人,很少向陌生人先谈及自己(过去十几年中MBTI性格测试做了四次,每次都是清晰的内向)。35岁之前内向在我身上的表现是:不愿意结识新的人,有问题自己死嗑,不表达内心感受。出于工作需要与陌生人打交道都要深吸一口气才能开聊。内向的我即使心里惊涛骇浪外面还是波澜不惊。

对于摄影中遇到的问题我鲜与同好讨论。即使参加过几次摄友会的活动也只是听别人聊,一个微信好友都不加地回来了。现在仔细想想其实错失了许多获得信息与指导的机会。作为内向的我,人像摄影当然不是我的菜。拍人要协调别人时间,拍了几次不成功地话还要照顾别人的情绪。拍风景多好!风景总在那里静静地等我,拍丑了拍久了也不会找我抱怨。

我的发小是个美女,级别属于上大学时当展会模特的收入就够她自己置办时装行头。因为移居国外多年上个月才有机会与她一同出游吴哥窟。以我们之间眼神就可交流的默契人像照的成功率让我们两个都雀跃不已。与人共创的快乐我是第一次体会。

好奇的我想:与别人能不能有这样的共创?

悲观的我想:大概不行吧?


所以性格决定了什么?未来的可能性、行事的方法与可能的结果?

如果我不喜欢性格所带给我的限制,那我能改变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性格决定了我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