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这两句名言很心学,却被误解多年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严格说来,柏克莱并没有单独说过“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这一句话其实是柏克莱一段话带有误解的总结,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某长句子中截出来的一部分。总之,这句话被曲解为“某个事物没有我的感知就不存在”,然后被打入“主观唯心主义”。

柏克莱是这样说的:“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可见,柏克莱主教并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他只是认为,这个世界的本体是心灵,源于上帝这个大心灵,上帝的心灵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保证。——人家明明是客观唯心主义。

柏克莱的话让笔者想起王阳明岩石花树的故事,王阳明并不否认客观事物,然而,认识、审美、价值等等,都是源于人心;缺少人心,事物是寂然的。阳明心学所讲的“物”,指“事”,是“意之所在”,因而“心外无事,心外无物”。柏克莱则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在柏克莱看来,不能被人们所感知的事物,不能说存不存在;另一方面,人们感知某个事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感官而感知其颜色、大心、形状等,而不是直接感知“物质实体”。

柏克莱所言的“上帝这个大心灵”,类似于湛若水所讲的“大心”。在湛若水看来,大心贯穿及包容宇宙万物,是万物的本体。

小资料

贝克莱(1685—1753),爱尔兰哲学家,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并对后世的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著有《人类知识原理》。贝克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生前担任教会主教十八年。


“存在就是合理的”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名著《小逻辑》说: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 vernünftig。

这就话被误译为:合理就是存在的,存在就是合理的。而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其意思是说,合乎理性,就是为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所必要的,不合符理性的事物,即与其概念不相符,不是真正的、必要的存在。

黑格尔又说:“所谓不真的东西也就是另外情况下叫做坏的东西,坏人,就是不真的人,就是其行为与他的概念或他的使命不相符的人。”致良知,就是使自己成为“真人”、“与人的概念或使命相符的人”。用儒家的说法,诚意之所在的物,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物,“不诚无物”正是此意。不诚无物的“无物”,我们有个通俗的说法:“不是东西”。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存在都是合乎理性的,合乎理性的存在我们应该保护,不合乎理性的存在我们应该消灭。天理即理性,所以应该“存”;人欲不合乎理性,所以应该“灭”。理性就是人的本性,人只有穷尽本性才能成为“真人”。因此,所谓尽性、致良知、体认天理,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成为“真人”、合乎人的概念与使命的人。

小资料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理念”发展的结果,并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经过“正题”、“反题”、“合题”三个过程,其中“反题”为“正题”的否定,“合题”为否定之否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哲这两句名言很心学,却被误解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