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结硬寨打硬仗

魏智渊:所以现在有些家长想要帮孩子寻找诀窍,我个人的经验就是,学习曾国藩,在学习上“结硬寨,打呆仗”。有些弯路是必须走的,走多了,就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感觉了。时间投入不足,学习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郑晋仙:道理都能懂。都想运用聪明才智,没想到其实聪明才智这玩意儿用不着。就是想走捷径。其实不存在捷径。

李素凤:俯下身子做具体卑微的事,只有少数人做得到。

孙:作业,完成之后改错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有错题本,错题是要隔几天再过一遍的,如果还有错,题号前要做好标记,隔几天还得再过,直到彻底解决问题。

做题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找出自己的薄弱加以巩固强化吗?既然在万千题目中找了出来,怎么能不珍惜呢?真正善于学习的同学没有不重视自己的错题的。

切记:做题不是目的,通过做题找到自己的漏洞盲区彻底堵上,才是目的。

说来容易做来难,光是一个错题本,如果没有老师或家长的刻意指导训练的话,错题本就很难成为孩子得心应手的理念和工具。

最近正在训练儿子如何正确的使用错题本。

网友骆斌: 实质上,不是做的问题;在这之前,有个“觉到”“悟到”的因素在。引领孩子到这一层,很关键。

孙:是的,孩子能悟出如此这般做背后的“道”是至关重要的,今天魏智渊老师推送的文章说得就是背后的“道”。

孩子可能短时间内悟不出,所以需要引导需要去训练他先去“做”,在“做”中慢慢去“悟”。

魏老师推荐的文章:

人在年轻时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作者:核聚

人生最后悔的事情莫过于——“我本可以”。如果这个观点是对的,那么,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到位,无论是否年轻。一般来说,只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容易错过机会,并且很可能取得自己都始料未及的成就。

小学的时候,因为家里管得严,我的成绩都还不错,数学经常会考到满分。初中的时候,考试拿到满分已经罕见了,但是,我觉得很正常,反正大家都做不到,只要排名很靠前就行,比起别人有优势就可以了。

然后,初三有一次参加化学竞赛的机会。学校里弄了一个竞赛小组,安排老师专门授课,课后发了大量的课外资料、竞赛题目。我按部就班的走完了流程,结果,区一级的化学竞赛我就被刷下来了。我的成绩就是个普通参与者。但是我们学校有位同学得了奖。

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只是稍微楞了一下,怎么是他呢?这位同学的综合成绩跟我并不是一个量级的。他在化学上为什么如此厉害,轻松碾压我们?

我没有继续想下去。我觉得想这个问题不那么重要,因为,能否上重点高中主要看综合成绩。结果,我读了重点,他只上了普通高中。

到了高中,我就愣住了。我在班里排名三十几,中等水平。学习最好的同学,比我多一百多分。这事儿,让我心慌了两年。我搞不懂,这些人为什么如此厉害?

如果说初中化学竞赛获奖的那位同学是隔壁班的,看不见他是怎么学习的,那么眼下,学霸学神们就在我眼前,朝夕相处,我却望尘莫及。

各种模仿,各种尝试失败之后,绝望之际我问: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能做到的事情是否做到位了?比如说,做错的题目就别再出错了,弄懂的东西就别再忘了。我发现,这么基本的事情我居然做不到。按照逻辑推理,如此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到,那么想别的都是多余,什么排名啊、重点啊、名校啊,都是幻想。

然后,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做过的题目保证会、弄懂的东西更熟练。这件事,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非常难。比如,要做到这一点,要克服羞耻心。因为做错的题目重做的时候还会错。有些难题感觉掌握了,第三次重做的时候还会卡主,等等。

因此,为了做到这个最基本的事情,我不得不全神贯注,也因此,焦虑消失了,因为没时间焦虑。功力与日俱增。各种新知识、新题型,不断被我吸收到笔记本,然后吸收到大脑里。透彻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吸收新知识、新题型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此循环。我考入了北京大学。

我没有想到,做到了最基本的事情,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极致,竟然有如此威力。

当了老师之后,我想方设法、力图做到我能做到的极致让我的学生明白这个大道理。比如,去年有一位学生,考研的时候,记录了每一天的学习日志。有一天她写道,有一道数学题目,她居然做了10遍之后,再次重做,仍然犯了错误。正是第11遍犯错让她恍然大悟,对某个基本定义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如此,她做了第12遍。

我当天跟她说,我要把这篇日志的电子版存下来,留作纪念。后来,她考到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材料系。我又跟她说,我把你的学习日志电子版买下来,一千块,允许我给其他同学作为参考。她同意了。

在我看来,相对于这条人生大道理的价值,一千块不算多。一个人一旦真的明白了这个大道理,不仅有了一个处处可用的方法,而且此后的道路上发挥怎样的价值功用难以估量。

前几天,我又看到了一位同学的学习日志:

比如,当我意识到重复的极端重要性时,对于概率论这门学科,我快把教材翻烂了,特别是某个章节特别薄弱的知识点,比如条件概率密度,光定义我可能前后默写了七八遍,但是每一次都不能做到100%精确,是的,一次都不能做到,不是少了一个等号,就是少了一个条件。

比如,数学每个重要概念的推导我都亲自写了几遍,翻来覆去的看,对于二重积分、联合分布、联合概率密度、卷积公式等此类题型会涉及到积分上下限,下限是什么,上限是什么,总是迷糊,老师给的口诀也不是长久之道,后来我就不断地琢磨,从它最原始的定义出发,然后一步一步演绎。当我重复了五遍以上时,终于有那么一刻,一切都变得清晰无比,从此关于积分上下限的题目就很少会出错。……

回头观望这一段经历,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无怨无悔。

我跟这位同学说,我愿意支付稿酬,把你这篇日志发布在我的公号上。虽然,考研结果还没出来。但是,我相信,结果无论如何,你已经达到了以前自己从未达到的高度。即便你去工作,做任何工作,都会越做越好,快速进步。她说,这个过程是一次质变。

再比如,此时此刻我在写文章,我当然希望许多人看,许多人点赞,越多越好。

但是在我开始写的那一刻,我始终在想,如何让人读的懂?读这篇文章的时间花的到底值不值?写下来的句子,有哪些是废话?例子是不是足够丰富了,是不是足以说明观点了?这个观点,我究竟确信到了什么程度?我有没有按照这个原则做事情?

如果写完文章之后,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确切的。那么,无论有多少人阅读、有多少人赞赏,我相信,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回头看这篇文章,我不会感到后悔,不会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虚度了光阴。

有人说,年轻人最核心的能力是坚持长久的做一件事,比如坚持十年。这个观点有道理。因为,做到这一点很难。很可能坚持的时间足够长会有出人预料的收获(例如复利效应之类的)。比如,坚持锻炼,写作,学习,等等。

但是,一件事坚持好几年,其实很多人都能做到。比如,许多人都坚持了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各种阅读,等等,只不过是在外界约束下坚持的。但效果,并不一定好。而主动的坚持,从一开始压力就巨大,而且随时都有半途而废的风险。

所以,我还是觉得,只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位。这样,无论是否坚持下来,是否随着见识的提升,有了新的选择,都不会后悔。况且,当认真对待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且做到位的时候,往往就会从中发现乐趣,坚持起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最后,最难的是,如何对待与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与人相处很难,与朝夕相处的人相处,更难。我想来想去,最大的原则,其实就是最基本的原则:让自己做的事情不后悔。

总之,始终不要放弃自己对人生最远大的期许,眼下走的路虽然未必是必经之路,但是走路的能力是一点一滴磨炼出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之结硬寨打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