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孔子:“‘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在您看来这句话有道理吗?”孔子说:“不对。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再怎么祈祷也没用。”

孔子认为,信守天到,不谋权贵,为人处世,应当遵循天道大义,心怀仁善,行事上利国家,下怀万民,自然会得到尊重与爱戴,无需去刻意讨好哪个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个主张仍然有着重要价值。身在官场也好,人在职场也罢,只要走得正,行得端,能力出众,贡献良多,就没有必要去献媚讨好,天道昭昭,自有远见卓识的上位者慧眼识珠。如果出于一己之私,靠阿谀奉承、媚事领导或上级也许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必将身败名裂。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

孔子说:“周礼借鉴了夏、商两朝的礼法,真是丰富多彩啊!我赞同周礼。”

礼制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对于文化,孔子秉持的态度是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而继承尤为重要。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形态和精神,都是历代积累而成,带有历史性,我们应当批判性地学习和继承。孔子说商朝的文化礼制源自于夏朝,周朝的文化礼制则来源于商朝,他们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了适当的增减和变革。对于我们来说,想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用批判性思维,才能保证我们在继承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原文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郰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说:“这才是礼呀。”

孔子是周礼的继承和传播者,“入太庙,每事问”的行为体现了他谦逊好学的态度,学无止境,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他对祭祀大典的诚敬谨慎,不以问人为耻,而是知礼懂礼的体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