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期【观影有感】

    《我和我的祖国》,教我写作

                        文/郭 霞

      追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激动之余,我还学到一了些写作的手法。

第一,选材精当,以小见大。

        首先,爱国是一个弘大的主题,是很多人一提起,就热血澎湃的一个词。其次,中国的复兴之路是一部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蓬勃发展史。若要问:国庆佳节,如何突出这样的主题?居于经验,困于思维的局限,我们也许还会追求艰苦岁月里的特写,峥嵘岁月里恢弘的场面。而这些,前几年的国庆档电影里都有展现,可大众总觉得有距离感。这其实很像我们写作文,总是将伟大的“爱”铺排开来,反而失了很多细微的感动。

      很幸运,《我和我的祖国》,从恢宏巨制中跳脱了出来,将每一个小人物作为主人公,去见证祖国母亲的发展。选材上,精当地选取了国人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瞬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4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这不同年代里的七大事件,都深深镌刻着中国的尊严和荣誉:从勇敢站起来,走向独立自主;从艰苦卓绝的钻探,跨入朝气蓬勃的发展。

图片发自App

      拍摄手法上,更让人称赞。虽然取材于国人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瞬间,讲述的却是大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的努力和付出。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将爱国行为化为鞠躬尽瘁的行为,坚定不移的逆行,泪眼相望后的坚守,分秒必争的信念,展翅护航的梦想,白昼流星的期盼等。这样一来,原本“爱国”的澎湃情感便化作了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一条条涓涓细流,缓缓地淌入了人们的心里。

  第二,片段勾连,情绪跌宕。

      一开始,看预告片,我猜想:七个片段,同样的主题,总时长约两个半小时,观众不会困乏吗?事实证明,我多虑了。首先,每个片段都是一个独立又完整的小故事,不存在内容重复;其次,每个故事情节不同,或深沉,或诙谐,或感动,或紧张,或舒缓,或浪漫,总能带来惊喜;再者,每个演员将角色塑造得鲜活亮丽,不同的口音、迥异的性格、适合的装束、朴实的表演,这些都让人难以困倦;最重要的是,情绪的跌宕起伏中,溶解着小人物浓郁而又朴实的温情,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似乎都住着一个自己。因此,每个小故事,都让观众有代入感,温馨又感动。我想,影片中完整的片段、有趣的故事、丰富的情节、朴实的情感,都是我们在语文学习应该学习的技巧。

图片发自App

      另外,影片中的过渡也很自然:一个人,一支笔,一句话。这样的过渡是契合题目的。《我和我的祖国》,注定了要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温情诉说。如果是一篇作文的话,从片段故事中走出来,这个执笔之人其实就是作者,他是整篇文章的布局者,也是所有故事的讲述者,因此,罗列文章的提纲,再合适不过了。换在电影里,七个小故事中“我和我的祖国”情景再现背后,仿佛还有一个“我”,借用一支笔在默默诉说。这个“我”是谁呢?是编剧?是导演?亦或是每一个熟识这段历史的你和我。

第三,细节刻画,动人心魄。

      王君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背景再宏阔,主题再深远,想象再恢弘,但故事,最终都还是必须用生活的真实细节来说话的。”我深以为然。片段《前夜》里,我就因细节刻画两次潸然泪下。

图片发自App

      第一次是在林治远爬旗杆的时候。场地内外嘈杂的声响霎那间调至静音,随着身体的升起,耳朵里只有噔噔的脚步声,瑟瑟的风声,呲呲的焊接,嘀嗒的钟表。我喜欢这些细微的声响,仿佛每一处都是心跳的音符,都是胜利的前奏,牵动着每一个屏息凝望的中国人。我也喜欢焊接时迸射出的星星之火,迸射的火光里镶嵌着每一颗希望涌动的中国心。

      第二次,是在开国大典上,林治远心数倒计时,鼓足勇气缓步向前;林治远在主席身后看着国旗完美升起后,心潮澎湃泪流满面。你也许惊讶,为什么他不是欢呼雀跃的笑脸?因为,他是林治远。

      最后,我想聊一聊影片的结尾。看完最后一个片段,旁边的姑娘惊诧道:“这就结束了?”我想,它在用无声的心语告诉我:我和我的祖国,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218期【观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