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上篇)(1-6章)

 预备2024年考研——复习笔记。大家考研加油!


  •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 柏拉图:
            • 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是真实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 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和真实隔着三层。
            • 柏拉图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
          • 黑格尔:
            •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将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理念/绝对精神。
            • 他对美和艺术的看法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 中国“文以载道说”:
            • 南北朝时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自然之道和生人之道的统一,是文的本源。
            • 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即“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
        •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 康德:
            • 艺术纯粹的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 他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
            •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 尼采:
            • 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 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的。
            • 在他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
            •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根植于人的深层本能,前者用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梦幻;后者是痛苦和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欲放纵中揭开人生悲剧的面目。
          • 在我国南北朝时代,文学日益繁荣,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
            • 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 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做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 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 亚里士多德:
            •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
            •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
            • 同时,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 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即艺术反映现实。
          •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生产

        •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了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就叫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 物质生产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 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 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 马克思:
          • 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 "艺术生产"理论为揭示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研究提供的启示:
          •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才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提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 其次,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 ①解释主体客体: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反映客观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 ②解释统一: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管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当然就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了。艺术生产固然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生产同样不能离开主管创造,只有当艺术家调动她强烈的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管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 ③解释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艺术的价值是主体和客体漫长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价值又是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创作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
            • 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9 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互相连接的环节做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 整个艺术系统中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它们自身的独特规律,正是我们艺术学研究的核心。
      •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 1、形象性:

          • 哲学、社会学科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 各个具体艺术门类的艺术形象特点不同,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不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 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 不同的艺术门类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 造型艺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
            • 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 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任何艺术形象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 艺术欣赏中,艺术形式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 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 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和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与一身。
            •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
            • 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的规律来。
            • 因而,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是创造艺术形象的关键。
            • 注: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 同: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
            • 异:艺术典型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形象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细节、情感等因素的要求。
        • 2、主体性:

          • 艺术生产理论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 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 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 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 艺术家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其作品具有鲜明突出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 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实现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 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 艺术作品带着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具有独创性。
          • 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 a、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 b、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感受因人而异。
            • c、艺术欣赏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同时又是欣赏者对艺术形象能动的改造加工过程。
              • 欣赏主体(读者、听众、观众)也并不是被动的反映或消极的静观,在审美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极为复杂,它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联系、想象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协调活动。
              • 欣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创作和再评价,从而完成和实现、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 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振荡关系。
              • 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 3、审美性:

          • 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 艺术品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审美性,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且是人类创造物(艺术美区别于自然美)。
            • 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审美意识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艺术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传达和交流审美意识的手段。(以上描述了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 从生产看,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 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适用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化“真”为“美”,化“善”为“美”,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
            • 注:艺术的审美性和“丑”的关系。
              • 生活中“丑”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在艺术作品中通过审美特征表现出来(具有形象性和主体性)。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
          • 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 a、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各门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
            • b、形式美的法则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使得形式美得到丰富的发展。
            • c、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艺术的形式美应生动鲜明的体现出内容。
              • 李之伟: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真正的艺术美,不再辞藻的华丽,而在于确切生动的表现内容。
              •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是美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美的本质在于感谢形式体现出理性内容。
  •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 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 一、模仿说:

        • 艺术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 德谟克利特:从蜘蛛学会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造房子,从鸟学会唱歌。
        • 亚里士多德:
          • 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 “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得对象不同,所用方式不同。”
          • 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 中国古代: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
        • 评价:模仿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将”模仿“归结于人的本性,而未找到背后的创作意图,只触及表面,未揭示本质。
      • 二、游戏说:

        • 艺术起源于游戏。这种说法主要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瑟提出来的。后被艺术史家称之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 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 席勒:《美育书简》,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通过游戏冲动协调起来。人的游戏本能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目的、无功利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发泄,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 斯宾塞:人比低等动物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
        • 谷鲁斯:游戏也并非完全没有功利目的,而是在不知不觉的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或做练习。
        • 评价:揭示出只有当物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能够维持人的生命和种族延续时,才有可能从事精神生产,才有可能诞生艺术。从游戏的角度揭示了艺术的部分特性。
        •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活动,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
      • 三、表现说:

        • 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影响较大。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传达情感的需要。
        • 克罗齐:直觉即表现。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真正的艺术活动只能在艺术家的心灵中完成,艺术家也没有传达他心灵中作品的必要。
        • 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的详尽发货,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 苏珊·朗格: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 评价:艺术的确要表现,但是该理论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 四、巫术说:

        •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对原始人而言,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万物有灵,可以与人交感。
        • 弗雷泽:《金枝》中,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学科,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 早期的歌舞、造型艺术都与巫术有密切的联系,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又并不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因此,无论是艺术的起源,乃至于巫术的起源,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 五、劳动说:

        • 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
        • 19 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 希尔恩:《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 恩格斯:“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 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劳动创造了人(工具和语言);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又不能完全归结为劳动。
      • 总之,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
      • 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 第二节-艺术起源的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

      •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
        • 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
        • 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
        •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 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

      • 艺术生产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
      • 审美价值是艺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性,审美价值渗透到艺术的其他功能之中,使艺术具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了与其他文化形态迥然不同的独特社会功能。
      • 一、审美认知作用:

        •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
        • ①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和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 ②对于大致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 ③艺术具有审美认知作用不能高估,审美认知只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 ④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功能。由于艺术的认知作用是以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基础。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时,又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评价;在真实描绘生活细节时,还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愿望等主观世界,使得艺术具有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的特殊审美认知功能。
      • 二、审美教育作用:

        • 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感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
        • 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真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品,使得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 艺术审美美育作用的特点:
          • ①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灌注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
          • ②潜移默化,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 ③寓教于乐,强调我们应该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 三、审美娱乐作用:

        • 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的审美愉悦。悦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 亚里士多德: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当满足的权利,艺术应当使人得到快感。
        • 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 中国先秦时期艺术理论著作《乐记》:乐者乐也。
        • 艺术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使其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
        • 西方现当代心理学的许多流派,都十分重视艺术对欣赏者深层心理的渲泄作用或净化作用,认为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或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期待、理想,通过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完成和满足。
        • 寓教于乐 ,受到教育和启迪。
    • 第二节-艺术教育:

      •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 一、美育(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

        • 早期孔子提出了“礼乐相济”。柏拉图也同样把美育视为道德教育。
        •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
          • 在《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美育概念(即审美教育),并系统的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
          • 他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 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地将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法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指出了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 席勒认为,感性冲动受感性需要的支配,理性冲动受必然规律的限制,完美的人选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在近代文明社会中这两种冲动被分裂了,需要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来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统一”。
        • 王国维:清末学者,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的学者。
        • 蔡元培:
          • 将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设施的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 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他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柔和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强调美育是陶冶人的情感,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达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方式。
        •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 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实施美育的途径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分,但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 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对提高人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基本手段与中心内容,在美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二、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艺术教育:
            • 狭义: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
            • 广义:美育的核心内容,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 在当代社会中,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更加必要和紧迫。因为,现代科技发展,人类在物质方面更加富有,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且由于专职化的工作使得人的精神压力更大。
            • 席勒:在18世纪时发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分裂,“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冲突,在当代社会中变得更加尖锐突出。
            • 艺术教育促进人格完善和智力开发。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恢复自身全面发展,防止理性和感性的分裂,在艺术的天地里恢复心理平衡与精神和谐,提高人的价值,达到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
            • 爱因斯坦:在科学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 三、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1、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 2、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使人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 3、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艺术教育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具有高尚情操。这既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
  •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 第一节-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 艺术文化学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一门以整个人类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艺术问题、研究艺术现象的综合性学科。
      • 一、文化与艺术:

        • 文化是一个系统,包含着诸多子系统。从结构上看,主要有三大要素:
          • 物质文化:基础
          • 制度文化:中介
          • 精神文化:核心,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被前二者决定和制约。
        • 所有这些子系统,都处于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一方面它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经济政治影响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它们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
        • 文化子系统,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彼此渗透,互相影响(艺术影响它们,它们影响艺术),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彼此的互动性。
        • 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这些文化子系统才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各自的发展规律性。
      • 二、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地位极其重要。
        • 1、 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
        • 2、 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
          • 宏观:艺术是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艺术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 微观:社会文化大系统直接制约着创作者和欣赏者“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从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可知。
    • 第二节-艺术与哲学

      • 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 1、联系:美学连接艺术和哲学
          • 连接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大高峰
          • 用理性方法研究感性认识
        • 2、区别:
          • 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其它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意识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
          • 美学的范围和对象包括了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反映的全部领域,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3、 影响: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往往通过美学作中介。
          • 表现在①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表现或流露出来)、②出现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③促进艺术潮流形成。
          • 法国柏格森把 “生命冲动” 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认为只有人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即所谓的“超现实”。于是,20 世纪 20 年代的欧洲形成“超现实主义”流派。文学上出现了布勒东的散文《动物与人》,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等;西班牙达利《记忆的永恒》;西班牙布努艾尔电影《一条安达鲁狗》。
        • 4、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是相对的:艺术也影响哲学,启迪哲学家的思维,传播特定哲学思想。
      • 二、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 1、西方现代哲学:
          • 19 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 本体论:唯心 主义 色彩
          • 认识论:非理性 主义 色彩
          • 人生哲学:悲观 主义 色彩
        • 2、西方现代派艺术:
          • 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文艺、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黑色幽默”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
          • 这些流派的影响,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
          • 内容:
            • 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异化现象。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物质生产越发达,人的精神生活越空虚越苦闷,失去了人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本质等等。
            • 对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价值。
            • 宣扬对人生、历史、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绝望,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宣扬腐朽没落的社会人生观。
          • 形式:
            • 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
            • 但是,现代派艺术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 3、西方现代哲学是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理论基础。
          • 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等,与后现代为西方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论根据,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①哲学家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尼采、海德格尔等,其中柏格森、萨特、加缪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在现代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 ②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由于拥有众多的读者和观众,又反过来扩大和深化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 从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看,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
          • 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 第三节-艺术与宗教

      • 艺术与宗教的相似:
        • ①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黑格尔:人类认识绝对真理的三种方式,艺术(感性形象)宗教(情感、观念)和哲学(通过自由思考达到理性和感性、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贝尔: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
        • ②审美感情和宗教感情,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属于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或许,这也就是艺术与宗教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认识论根源。
      •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 密切联系,宗教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中世纪欧洲,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佛教艺术:如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石窟。
        • (1)宗教影响艺术:
          • 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题材和内容。(“荷马史诗”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建筑雕塑和绘画)
          • ②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
            • 促进: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 阻碍:如中世纪欧洲艺术沦落为“神学婢女”,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中世纪艺术普遍衰落。
        • (2)艺术影响宗教:
          • ①参与宗教活动。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图腾歌舞、巫术等)融合在一起;文明社会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
          • ②宣扬宗教思想。
        • (3)区别:本质的区别。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上篇)(1-6章)_第1张图片

      • 宗教艺术:是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石窟艺术)、音乐(《格里高利圣咏》)、戏曲(佛教寺庙唱佛经故事演化为百戏杂陈的戏场和变场,促戏曲发展)、文学(《圣经》,佛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对后来文学作品的影响)。
    • 第四节-艺术与道德:

      • 1、道德:
        •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
        • 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2、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 东方美学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
        • 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
        • 先秦美即善。孔子划分之,认为善比美更重要,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郑声淫”,《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 (1)道德影响艺术:
          • ①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艺术反映生活,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托尔斯泰三部曲触及伦理道德问题。
          • ②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作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 (2)艺术影响道德:
          • ①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影响道德观念评价和道德行为选择。
          • ②影响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影响深远。
      • 3、艺术与道德的区别:
        • 范围:艺术不只反映道德关系,反映范围更广。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
        • 方式: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需“寓教于乐”,化善为美,潜移默化。
        • 评价标准:道德评价以“善” 为唯一标准;审美评价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
      • 4、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 ①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
        • ②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如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又如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 第五节-艺术与科学:

      • 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深刻影响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人类文化。
      • 1、艺术与科学的联系:
        • (1)艺术与科学联姻的三个辉煌时期:
          • ①B.C.6c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的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艺术中。
          • ②A.D.14-16c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发现,伽利略的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出现达芬奇等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和新的艺术种类、艺术形式的出现,如电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
        • (2)科学技术对艺术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 ①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
          • ②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 2、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上篇)(1-6章)_第2张图片

      • 3、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 ①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 ②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 ③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深刻影响人类生活。
        • ④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 ⑤大众传播媒介→艺术商品化和消费化倾向→大众审美水平降低
      • 艺术分类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各门艺术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实质,进一步推动各门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 根据艺术分类的原则和角度,艺术分类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 ①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 ②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
        • ③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 ④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 ⑤新兴的分类法: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剧等
        • ⑥彭吉象,按美学原则: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民间艺术等未提及。
      •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以动态化的方式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 艺术作品从根本上讲,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性作为根本的依据。
      • 任何艺术分类的方法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 各门艺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和一致性,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
      • 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 第五章-实用艺术

    • 第一节-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 实用艺术:
        • 定义:“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 特征: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 ( 1 )建筑艺术:
        •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建筑艺术应当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
        • 建筑是空间造型艺术,其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造型美。
        • 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
          • “空间”,基本形式要素,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 “形体”,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注重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
          • “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最常见的均衡方式是在中轴线的左右实现对称,如北京的故宫。
          • “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因此人们把建筑说成是“凝固的音乐”。
          • “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
          • “装饰”,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如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装饰飞檐、雕刻彩绘、神兽。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
        •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 ( 2 )园林艺术:
        • 定义:
          •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 从广义来讲,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种类型。
          •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园林又可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与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体系。
        • 特征:
          • 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 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
          • 中国的园林艺术同其他门类艺术有紧密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后者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
          • 中国园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欣赏中国式园林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
        • 手法:通过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等手法来布置、组织、创造、扩大空间
      • ( 3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 工艺美术:
          • 定义:又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 民间工艺美术品:原材料价格低廉,工艺简单,价格便宜,既可供实用,又可供观赏。在实用的基础上兼有观赏的功能
          • 特种工艺美术品:原材料珍贵,工艺非常精细,价格昂贵,主要供观赏珍藏。
          • 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实用工艺美术品应当适用、经济、美观。
          • 特征:造型美。
        • 现代设计:
          • 1、工业设计:
            • 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设计,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
            • 追求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 2、环境设计:
            • 改造和组织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设计物质环境空间,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
            • ①以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为主的景观环境
            • ②以城镇小区和建筑组群为主的空间序列环境
            • ③以陈设、小品和人工绿化为主的日常生活环境
          • 3、视觉设计:
            • 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
            • 狭义上,视觉设计又被称作平面设计,包括装帧、印刷、设计、展示陈列、视觉形象、广告设计等。
    • 第二节-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 ①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统一。
        • A.应当对实用性作比较宽泛的理解。实用艺术应当分别符合人类不同实际活动的需要。
        • B.实用艺术以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对于大多数实用艺术品,实用是为主的,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服务于实用。
        • C.实用艺术与生产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物质材料对实用艺术有直接的制约和影响。
        • D.实用艺术应考虑成本等问题,尽量降低成本,具有低消耗和高使用价值。
        • E.实用艺术是最普及最常见的大众艺术,在美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 实用艺术中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当今审美性在实用艺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 ②表现性与形式美有机统一。
        • 实用艺术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因而,表现性应当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构成了它与戏剧、小说、电影等再现艺术的根本区别。实用艺术的表现性比其他艺术更加偏重于形式美。
        • 所谓形式美,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它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 ③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时代性,首先在于它总是表现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
  • 第六章 造型艺术

    • 第一节-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 “造型艺术”
        • 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 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静态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 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关系: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上篇)(1-6章)_第3张图片

      • ( 1 )绘画艺术。
        • 定义:
          • 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 是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 (即平面) 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 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 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
          • 从题材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体裁。
          • 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 中国画,简称国画,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独具特色,其特点:
          • ① 工具材料: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 ② 散点透视,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 ③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 ④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工笔画和写意画都要求“神形兼备”,“气韵生动”。
        •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 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 概括地讲:
            • 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
            • 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
            • 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
            • 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 ( 2 )雕塑艺术。
        •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
        • 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 雕塑的种类、体裁和样式繁多。
          • 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
          • 事实上,雕塑工艺十分复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
          • 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
          • 从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 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
          • 圆雕,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时还必须照顾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
          • 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 ( 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 和浅浮雕 (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 。
          • 透雕,则界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 雕塑特别强调服从形式美的规律。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 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9 世纪法国雕塑(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更是以《巴尔扎克像》、《思想者》、《地狱之门》等。)和20 世纪西方雕塑。
      • ( 3 )摄影艺术。
        • 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
        • 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现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 特征: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
          • 其次,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环境,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抢拍出来的,这种纪录性拍摄方式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摄影艺术不能表现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更不能表现客观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 摄影艺术具有艺术性,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 (或色调) 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题材繁多:
          • 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
          • 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
          • 按题材分,还可以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等。
            • “肖像摄影”,又称人物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自像、全身群像等。肖像摄影应当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展示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以形传神、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人物肖象摄影的最高审美标准。
            • “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的摄影,风光摄影不但要表现大自然的美,更需要表现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与艺术追求,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来传达摄影师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它一般又可以分为自然风景、都市风景、乡村风景等。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它不能停留在仅仅再现自然景物,而是必须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
            • “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还需要摄影师对所拍摄的艺术表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充分掌握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艺术特征,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舞台艺术的风采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
            • “体育摄影”,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健美姿态和优异成绩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为了适应体育运动一般均在快速度中进行的特点,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并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抓取动态,使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 “建筑摄影”,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它是摄影师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手段,专门拍摄精心挑选出来的建筑物,将摄影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建筑摄影需要摄影师懂得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认真观察和研究建筑物的特点,选择最理想的拍摄位置、角度和光线,通过建筑物的形体、质感和色调等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筑美。
        • 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 绘画主义摄影:从 19 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世界各国,摄影艺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它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作品形式从构图布局到用光影调阴极严谨的法则,该派曾风行一时。
          • 纪实主义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该派从照相机能起初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 印象主义摄影:美术上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
          • 超现实主义摄影: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暴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法,将“超现实的神秘世界”作为表现对象。除此之外,西方现代派摄影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 ( 4 )书法艺术。
        •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刻意追求线条美;内容上体现民族灵魂。
        • 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 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基本方法和功能,象形是基础,“书画同源”是汉字能够产生书法艺术的重要原因。汉字后来继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形式法则和规律,这是汉字作为艺术的生命所在。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美经验的集中表现,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书法艺术,东方艺术的核心。
        • 中国民族书法艺术随时代发展,各种书体不断发展演变。汉字书法可分为篆、隶、楷、行和草五种书体。其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 书法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创作欣常书法作品时使人潜移默化地受熏陶。书法艺术对创造社会美的环境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例如名胜古迹区内的碑文铭记、摩崖石刻等重要文化遗产。
    •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 ( 1 )造型性与直观性。造型性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直观性,或称视觉性,是由造型性派生出来的,指造型艺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来感受的。
      • ( 2 )瞬间性与永固性。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所谓永固性,就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供多次欣赏,甚至流传千百年。
      • ( 3 )再现性与表现性。表现艺术家的情感,摄影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


目录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生产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

2、主体性:

3、审美性: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一、模仿说:

二、游戏说:

三、表现说:

四、巫术说:

五、劳动说:

第二节-艺术起源的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审美认知作用:

二、审美教育作用:

三、审美娱乐作用:

第二节-艺术教育:

一、美育(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

二、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一节-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一、文化与艺术:

二、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节-艺术与哲学

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二、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第三节-艺术与宗教

第四节-艺术与道德:

第五节-艺术与科学:

第五章-实用艺术

第一节-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六章 造型艺术

第一节-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也许你想查看↓:


2024考研|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7-9章)_阿萧一只的博客-CSDN博客https://blog.csdn.net/Wenmeijing/article/details/127686521?spm=1001.2014.3001.5502

2024考研《游戏设计概论》复习笔记-全集(1-6章)_阿萧一只的博客-CSDN博客https://blog.csdn.net/Wenmeijing/article/details/127667384?spm=1001.2014.3001.5502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4考研,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