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反直觉的心理学冷知识

原作 |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翻译 | 一隻小鹿


注:本文作者Dr. Whitbourne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为马塞诸塞大学心理系教授,执教心理学导论课至今已经30多年,下面是她总结出的一些非常识性心理学小知识。


1. 弗洛伊德在学生时代涉猎甚广,但他并没有在学校里修习过心理学。

2. 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相信超自然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3. 猫的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的数量几乎是狗的两倍。

4. 乐观的人并不总是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压力。

5. 做出微笑的表情可以让你感觉更开心。 

6.  发生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90%性侵害案件都与酒精有关。

7. 大多数人对某次谈话或者梦中的情景都有“似曾相识”的经历。

8. IQ测试之父Alfred Binet(首个智商测试的开发者)其实是学法律的。

9. 75岁以上已婚夫妇中,50%不再有定期的性行为。

10. 在快餐店标明食物的卡路里会导致人们更少地选择健康食品。

11. 人在没有报酬的时候会比获得报酬的情况下更具有创造力。

12.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刚出版时销售惨淡,几年时间里只卖出了700本。


译者注:《梦的解析》首版于1899年11月,前后经过至少8次修订,现在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弗洛伊德在这本书中引入了“本我”的概念,并描述了潜意识理论,用于解释梦的内容和象征意义。


13.  导致小肯尼迪(美国总统肯尼迪之子)和他的夫人坠机身亡的原因是前庭本体错觉。

译者注:前庭本体错觉又称科里奥利幻觉(coriolis illusion),当人的身体在顺时针旋转,头部却从右往左快速转动时,就会产生自己在向右旋转的错觉,从而无法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这种错觉如果发生在飞机驾驶员身上会导致其严重的定向障碍。


14. “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双胞胎其实大部分情况下都各有各的“模子”,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两个人。

译者注:有研究发现,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其基因组成还是会因为DNA的复制误差产生非常微小的差异。此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双胞胎的长大,二者还会存在基因表达上的差异。


15. 导致梵高精神错乱住进精神病院的罪魁祸首可能是酒精中毒。

译者注:1888年10月23日,梵高精神崩溃,精神状态时好时坏,有时会怀疑有人要毒死自己,有时会当着他人的面喝下作画用的调色油。1889年5月,他自愿住进位于法国的圣雷米精神病院治疗间歇性精神病,次年7月,梵高举枪自尽,终年37岁。


16. 人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NREM)都会做梦。

译者注:与大家通常所以为梦境只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apid eye movement, REM)不同,虽然不太明显,其实人在非快速眼动阶段(non-rapid eye movements, NREM)中的第3、4个时期,也即深度睡眠阶段也会做梦,只是没有REM阶段的梦境那样连贯和栩栩如生。


17. 安慰剂对痛苦的缓解作用可以媲美真正的治疗。

译者注:安慰剂一般指没有实际作用的药剂。1955年,Beecher在一项报告中指出,有的病人在医学实验中服用了安慰剂之后病情同样显著好转(Beecher, 1955)。这种虽然没有获得真正治疗,但却因为病人自身相信治疗有效而病情好转的现象被称为安慰剂效应。还有研究发现服用安慰剂的抑郁症患者与服用实际抗抑郁药物的患者一样,抑郁症状均有改善,自杀倾向也有所下降(Khan, Warner, & Brown, 2000)。


18. 斯金纳对鸽子的研究始于二战时期他的一个导弹监测系统开发项目。

译者注: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是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因发现操作性条件作用而闻名。他曾在一项针对鸽子的研究中揭示了迷信行为的发生机制:他把鸽子放在一个每隔15秒就会自动投食的笼子里,鸽子们逐渐出现了一些固定的仪式行为,比如转圈圈、用头撞箱子、左右摇摆等——它们似乎认为是自己的某个行为让食物得以出现,于是不断重复着那个行为。


19. 精神分裂不是“多重人格”,而是指情感、思维,以及行为之间的不连贯和分离。

译者注:根据第5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精神分裂的诊断标准是具有妄想、幻觉、言语紊乱(即“思维散漫”)中的其中一项,且出现了紧张性木僵等异常的行为或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症状,发病时间在半年以上。而通俗意义上的多重人格实际上更类似于DSM-5中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Disorder,DID)。


20. 罗夏克墨迹测验的开发者罗夏克医生小时候的外号是”墨迹”。

译者注:罗夏克墨渍测验,又称墨迹测验,是采用投射技术的一种人格测验,最初由瑞士精神科医生赫曼·罗夏克(Hermann Rorschach)于1921编制。测验由10张卡片组成,其中5张卡片上的墨迹为黑白印迹,2张是白底黑墨和红墨墨迹卡片,另外3张则是彩色墨迹卡片。测试者会要求被测试者回答卡片上的墨迹看起来像什么,然后根据这些回答及统计数据判断受试者的性格。


21. 马斯洛对进行了30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标准。

译者注: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认为人们有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共5种基本需求,其中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往上依次是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与归属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严的需求(esteem needs),以及顶层的自我实现的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包括但不限于:发挥自己的潜能及价值、具有创造力、对生命感到满意与感恩,接纳自己、相信自己,不轻易被潮流所裹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为人处世灵活而真诚。


22. 在规范人的行为时,负强化比惩罚更有效。

译者注:这里所说的负强化与惩罚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两个概念。负强化是强化的一种,通常指在个体出现某种行为之后减少环境中使其厌恶的刺激,从而强化个体的这种行为。例如孩子考试进步之后,免除当月的家务劳动是一种负强化,而奖励孩子500元现金则是一种正强化。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或者去除个体的某种行为而在个体出现某种行为时在环境中增加某种个体厌恶的刺激物或者拿走个体喜爱的刺激物。比如孩子考试退步之后,减少其每天上网的时间是一种负向惩罚,而揍孩子一顿则是一种正向惩罚。区分强化和惩罚的关键是个体行为的改变方向。使个体某种行为增加的是强化,减少的则是惩罚。


23. 关于“左脑人”和“右脑人”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译者注:有传言说左脑人是理性的,擅长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右脑人则是感性的,擅长音乐、文学、艺术创造。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左脑能做的事右脑也能做,反之亦然。

我们的大脑的确有左右两边,而且交互控制着左右两边的躯体活动。然而我们的左右脑中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一个连接两边的胼胝体(corpus callosum),它由两亿多条神经纤维组成,负责左右脑之间的交流通信。换句话说,只要胼胝体运作正常,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由两边大脑共同完成。


24. 斯坦福监狱实验原本计划实行两周,但因状况频出而在第6天被提前终止。

译者注: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于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项关于囚禁对于囚禁者以及被囚禁者的行为分别有何影响的实验。充当看守以及囚犯的参与者均为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志愿者。

志愿者们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实验开始后次日,模拟监狱中发生“囚犯”暴动事件,引起“看守们”带有报复性质的残暴的虐囚行为,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冲突加剧,局面完全脱离了实验者的控制。

虽然最终实验被提前叫停,津巴多却因此发现了路西法效应。他指出,即使是“好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下,其性格行为及思维方式也会展现出“恶”的一面。换句话说,人性中的“恶”是可以通过人为操纵,或是直接由客观情境引发的(所以不要轻易考验人性哦)。


25. 米尔格拉姆是对的(虽然这并不见得是一个好消息)。

译者注: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曾在上世纪60年代设计了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试图以此探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性。实验参与者被告知正在进行的实验是为了考察“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而他们将扮演“老师”对答错题的“学生”进行电击惩罚。

由实验组织人员假扮的学生会随着“老师”施加的电压升高而分别表演出痛呼、大声呼救、拒绝回答问题等5种状态。如果参与者想要停止电击,作为”权威“的实验指导者则会连续4次怂恿参与者继续电击,这之后如果参与者依然坚持要退出,实验则会终止。首次实验中,超过65%的参与者对“学生”的惩罚达到了最高的450伏电压,且没有人在到达300伏之前停止实验。

实验结束后,米尔格拉姆曾在他一篇文章里写到: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研究和解释这种现象。


参考文献

Beecher, H. K. (1955). The powerful placebo.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59(17),1602-1606.

Khan, A., Warner, H. A., & Brown, W. A.(2000). Symptom reduction and suicide risk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lacebo in antidepressant clinical trials: an analysis of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atabase.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7(4),311-317.

你可能感兴趣的:(25个反直觉的心理学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