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狮乳泉

图片发自App


  狮乳泉,俗称狮高乳,是一汪山泉,位于东山县铜陵镇顶街岵嵝山腰,处于民间传说的龙脉中段,左面山坳有“活源泉”,右侧山涧有“泓沚泉”,三窟山泉一脉相承。山上建有文公祠,山脚有成片高低错落的古民居。

  狮乳泉,民国版《东山县志》第344页记载:“狮乳泉,古嵝山右。上盖如室,深数尺,城内居家多饮此水”。

  狮乳泉,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她用甘甜的乳汁喂养她众多的儿女。她是我儿时的梦,儿时的天堂。

  最初只知道外婆家住在狮高乳,记得外婆家有一棵高高的桑树,夏天时桑叶缀满红红黑黑的桑葚。那时经济萧条,食物匮乏,于是桑葚便成为我童年最好的食物。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与小伙伴们在狮乳泉周边玩耍,我们在芦苇丛里抓迷藏,在带刺的野花里摘虎莓,在花园地挖地龙做为饵料,然后往西门澳钓小鱼。后来,在通往岵嵝山一级一级青石板的半山腰,我与狮乳泉邂逅了。

  一汪澄碧透明的泉水柔柔地静卧在石缝中,潭底石壁长着翠翠的小草,大大小小的鹅蛋石晶莹明亮,斑驳的青苔遍布潭两边的石壁上,潭的四周装点着山花野草。狮乳泉,春天泉水淙淙,下大雨时,泉水呈鲎血状态,即乳白色,冬天永不枯竭。那时,虽说岵嵝山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经常干旱缺水,因而下大雨时狮乳泉特别热闹,远远近近的居民们来到潭边取水,排着队说说笑笑,传播本地新闻,评说家长里短,一幅其乐融融的家居画面。

  明清以来,在狮乳泉周边这块风水宝地,养育了如陈衡南、陈桂秋、林嘉、卢植五、陈雯登、卢嵩等一代学人名士。

  站在狮乳泉前,面向南方,脚下是碧波荡漾的南门湾,远处是朦胧的苏峰山,阳光普照,波光闪烁,征帆点点。海浪汹涌着古城经久不衰的人文传唱,叙说着渔家从竹排到舢板,从快艇到钢船的发展历程,展示着从指南针到卫星导航的文明足迹。

  你可以迈上狮乳泉顶端,进入文公祠。文公祠,即南溟书院,亦称朱子祠,明嘉靖五年(1526年),巡海道蔡潮倡立理学教育,筹建创立,供读书人读经论道。几百年来,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在狮乳泉边,熏陶着古镇一代又一代学子。你可以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拜谒孔子、朱熹和黄道周三位圣贤,当你的子女要读好书、要考大学,你不妨与他们来一次对话,他们会告诉你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文公祠园区,你会看到很多摩崖石刻,想当男子汉它告诉你“丈夫襟度”,想当学者它展示“天开文运”、“学海文澜”,想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有“與造物游”、“结山水缘”、“海阔天空”、“登山观海”。

  从文公祠登上岵嵝山顶,你可以俯瞰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岛屿,最东边的有全国四大名屿-------东门屿,该屿有零海拔的寺庙,世界上它独一无二;有石室,是明末大学士黄道周少年读书处;还有高高的文峰塔,是家乡钟灵毓秀的标志。对面与左边的岛屿则有虎屿头、大棚屿、铁钉屿、对面屿等山屿交错散落、各展英姿。你转过身,你会看到苏峰拱秀、南屿与九齿屿惊涛拍岸,一群群海鸥掠过海面纵情歌唱。

  我的乡人、朋友,你是否还记得,曾经的狮乳泉周边,有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至今尚有遗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教会还在这里创办了东山第一所小学,名叫“砺兹小学”,1908年附设育秀女校和幼稚园,开设西医诊所。基督徒在这里唱过赞歌,圣母马利亚是多么仁慈,他们与山上的儒学、理学先贤们中西合璧,在我们的家乡传播知识、传播文明,倡导真、善、美。这里曾经也有参天的刺桐树,每当清风习习、绿叶掩映,庇护着一方百姓平安吉祥。1961年,著名诗人蔡其矫来到东山,专程前往观赏,并撰文《刺桐与东山岛》,咏颂赞叹。所幸本届政府制定了“铜陵历史文化名镇复兴计划”,家乡名流贤士踊跃参与,相信不久的将来,一棵棵刺桐树会在家乡茁壮成长,再现古镇一道美丽景观。

  不知是地质的变化还是人为的破坏,如今的狮乳泉泉水咸涩,且有些许污染,但狮乳泉依旧长着野草开着山花,一块块蘑菇状的青苔爬满潭里的石壁,沧桑的如脚下那块脱皮的洗衣板。十多年来,善良的乡民修复了狮乳泉墙体,陈炳文先生出资雕刻了狮乳泉石匾,并于2012年农历九月九日九点九分与陈立群、陈泗乐先生一起揭匾纪念。百姓们还在狮乳泉石板上供奉了神龛,适时朝拜,狮乳泉依旧留给周边百姓深深的期望和眷念。

  狮乳泉就在我的眼前,宛若神像般站着,浅青色,时而沉默时而响亮,时而庄严时而愤慨。我的心为之震撼,那个时候,如有任何一位乡人问我:你对它最大的情绪是什么?“感情!”我如是说。因为她是我外婆的狮高乳,她喂养了我的母亲,她给我最纯真的童年,带给我许多美好的遐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系狮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