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三门小分队第二次线下聚会

    我们的线下聚会又如期举行了,中间出了一点点小差错,教室没有约到,正好可以去爱琪家喝茶聊天。(再次特别鸣谢爱琪的盛情款待!冥冥中注定要到她家喝个茶。)


我眼里大家认真读书的样子

        第一项,因为有新朋友,我们选择用“介绍自己,说说自己此刻的感受”开始我们的共读。黄敏老师特别提示:说感受和说事件经过的不同。

斐第一个说:“期待!本来差点错过,结果被提醒了解决方案,虽然晚了点,还是来了。很期待线下的聚会”。

爱琪说:“紧张,怕自己招待不周”。

菊说:“期待,温馨,温暖”。

我是事先紧张,现场兴奋。

黄敏老师说:“能与老友相聚,给自己和大家赋能,因为要这个聚会,不累也不困了”。

总结大家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期待相聚”。


智慧的黄老师

  第二项  随后,黄老师分享了来自本课程带领老师—依莎老师的慰问,在学习中我们有哪些感受?哪些地方更能帮助我们?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哪些更好的课程建议?同时也分享了自己跟随依莎老师学习中的小故事,其中谈到取出书中的某些内容,共读者每人大声朗读一段,所以我们开始了真正的共“读”。

      在真正读之前,我们开始了拆书!依莎老师在带领本书阅读的第一课,分享了书的整体思路。

      整体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主要讲我们应成为清醒的、活在当下的个体。

    第二部分,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主要讲如何与孩子保持好的联结?与孩子的当下紧密相连?

    第三部分就是第十七章,讲到用觉醒的方法教孩子遵守纪律。

      说读就读,我们把本书最重要的一章,第四章“对自负感发起冲击”,真正的一字一句读了一遍,每个人读一部分,我们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感觉真的很好,意犹未尽!

    第三项内容开始了,我的理解是黄老师用到了这一招!

谭丽小姐姐分享

      我们给书中描述的自负感的关键点分类,以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做例子。谈谈事情发生后的后果如何?给了自己怎样的启示?

    第一例事件,由幽幽分享,孩子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磕磕碰碰,自己的反应,我们把它分类为“形象的自负感”。自己的感受是气愤、羞愧和挫败。我的理解就是“孩子的错误行为,被我们认为是自己的责任。”黄老师用教练的方式提问,这件事对当事人的“启示”。自己与孩子的行为不要混杂在一起,在发生类似事件时,我会如何处理。

  第二例事件,由慧萍分享。儿子理发事件,我们把它归类为对规范的自负感。我们对事件结果无法按自己的预期发展时,自负感作祟。虽然只是在交流过程中,没有互相了解对方的想法,被我们情绪带动成为无法接受的事,并因此波及他人。启示:未来是不可控的。凡是我们应该有至少三种以上的选择:

A:被动接受

B:我选择……

C:“当下”我们可以先做好什么?

D:双赢(来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观点)

第三例事件,新伙伴说,自己开车有意让路给别人,被车里的朋友不理解。觉得自己无底线,没原则。当时自己的心态是平和的,只是对好朋友的评价有点放在心上,怀疑自己是不是这样不太好?感觉上有点怀疑自己。黄老师给的启示是,在处理事件和关系中有一定的界限感更重要。

  黄老师分析了自己之前一段时间的状态,被朋友觉得是忙的不可开交的人,回家后还在思考工作中的事,无法放松。这是对完美主义的自负感。其实做60分的自己也是好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活在当下。

此时黄老师提到一个不一样的感受方式,练习倾听。


如图

此刻如图,做到真正的接纳、尊重、赞赏和认识生命本真的美好时,我们要用的语言。



    时间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的话题还没有结束,大有聊到深夜的势头,黄老师拉住了我们,总结开始。                               

爱琪分享了生活中的觉醒时刻。幽幽看到每个人不同的生活困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琴分享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自负感,孩子说:“我对爸爸妈妈的期待是对我不要有期待!”让我们自己回味。静说读书让自己成长,寻找到自己,接纳自己,放下执念,学习后有了智慧,会更加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在这次的聚会中,感受到自己的自负,其实小伙伴中有自己的影子,为何那么急于给意见?而不是努力倾听?我的习性又充分被体现了,这是我最大的自负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觉醒》三门小分队第二次线下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