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80%的人,我都不熟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过8263563人,

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

会和3619人熟悉,

会和275人亲近,

但最终,都会失散在人海。

人生从未有过永远,只有失散。”

“我真的受不了了,我要屏蔽她了。”

豆包突然给我发来这么一句微信。

她想要屏蔽的,是一位曾经十分要好的大学同学——玲子。

两人是同班同学,又住在同一个寝室里,每天打打闹闹,同进同出,好得像是连体婴。

分别时,约好要保持联络,

“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哦!”

毕业时,豆包来了北京工作,而玲子留在了那座南方小城。

忙碌的生活里,两人虽然不曾见面,但是有时间了总会用微信聊上几句。

随着玲子结婚,慢慢地两个人的生活交际圈子越来越不同,话题也少了许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玲子的朋友圈开始发起了各种代购信息……

豆包说,我每次工作闲暇打开朋友圈,就只是想要看看朋友们生活里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有什么好吃的好玩儿的,但每次打开朋友圈看到满屏幕的广告,一下子就丧失了看下去的兴趣。有时候想看看其他朋友发的朋友圈,也都夹杂在一大片的广告里,怎么也找不到。

真的很想屏蔽她。

这几年,大家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渐行渐远的同学,以前公司里点头之交的同事,离职后永远不会再有交集的客户,因为在同一个群里就加的陌生人,甚至是已经忘记怎么认识的人……

当微信好友越来越多的时候,有的人用起了两个微信,一个是至亲好友,一个用作工作业务。

或者是开启了“只显示三天内容”朋友圈。

或是进行分组,屏蔽了不熟悉的人

于是我们的朋友圈里有一大半的人都不熟悉,朋友圈变得越来越不像“朋友圈”了。

这确实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当你发现微信上有一些很久没有联系的人,是重新联系,还是直接删除?

重新联系?我们或许都不记得对方是谁,突然联系说些什么?

直接删除?似乎不太好,不礼貌。

很多人最后都选择了:不联系,不删除。

只有小孩子才会问,“你为什么不理我了?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成年人只会不动声色的离开。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过8263563人,

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

会和3619人熟悉,

会和275人亲近,

但最终,都会失散在人海。

人生从未有过永远,只有失散。”

那天参加同学聚会。

走进包厢,一桌人里只能认出两三张熟悉的面孔。大家熟稔的聊天喝茶,我却满脑子都是“这是谁?那又是谁?”

直到酒过三巡,记忆才渐渐复苏,从大家依稀可辨的轮廓里与回忆里的青春少年对上号。

我看着大家寒暄着,推杯换盏之间,除了问一句“现在在做什么?”之外,能聊的也就只有当初的回忆。酒酣耳热的散场过后,大家又回到了重复的惯性生活中,顶多在微信里多了几个点赞之交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一条人的河流中穿行,印象中我们总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挣扎,抬头转身都是我们认识不认识、想见不想见的人。

那么多的人行色匆匆地来了又走,那么多的人在我们生命中打下深深浅浅的印记,那么多的印记又在时间的磨砺下浅淡乃至消隐。

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在我们遇到的人中,那些少数特别的而了解你的人,却又联系的非常少。我们的一生确实会邂逅很多人:同学、同事、公共场合插肩而过的人……

这么多的人,能陪伴你走过一生的人,却几乎没有。

那些躺在朋友圈里的人,有时候想去打个招呼聊几句,但又不知如何开口,开了口又怕尴尬。

真的应了那句话,

“曾经一起喝酒的兄弟,现在不再联系。”

昨天,我没化妆没洗头,穿着平底鞋,买了点吃的,去居明家找她。

寒风吹的我有点儿冷,缩了缩脖子,心情却舒畅地像是要起飞,蹦蹦哒哒哼着歌儿。

她顶着剪坏了的头发来给我开门,裹着厚重的睡衣像只过冬的熊。

我笑眯眯的看着她,

“头发剪得真傻。”

余生,只想和让自己舒服的人在一起。

年纪渐长,更能明白自我的珍贵,能遇上合适的人,赴一场毫无负担的约,见一个无需伪装的人,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人生这趟列车,有人在这站下,有人在下一站与你分别,也有人陪你到终点才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去处和目的地。他们下了车,你别挽留,因为会有新的人上车,能陪你到最后的,只能说你们目的地相同,而那些离开的,留给了你最好的回忆。

重要的人越来越少,但留下来的人越来越重要。

“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哦!”

我一直都记得

也非常怀念

只是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你陪我成长

却不是你陪我走到最后

谢谢你陪过我

谢谢你给我的温暖和力量

我一直记得

谢谢你

再见

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信里80%的人,我都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