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

相约读书打卡第33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第三章的第五节《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二)》

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问题状态,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对方时,先让自己停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

“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对方?到底是为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以为的正确?

对方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我这一刻有没有评判,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改变”。

通过提问,放下头脑中对“正确”的执着,对别人对与错的评判。

第一步:觉知头脑中的妄想。

所谓的对错是我们的妄想,而不是对方的真实需要。这个对错只是我们头脑中对“正确”的执着。

第二步:真正的共情。把自己想象成对方,感受对方的感受。“感受对方的感受”就是创造美好关系的开始。

第三步:可以去和对方交谈。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如不是感受,而是想法。那么最好加一个前提,说明想法只是自己头脑中的假设,不一定等于对方的现实。

例子:同学总是抢着发言,而且说话拖沓,挤压的其他同学发言的时间。

第一步:慢下来觉察自己。

作者先有了评判,这个评判来自于作者内心的投射。是作者对自己的苛责“我做得不够好(没有及时制止这种拖沓行为,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发言),外界对我充满了敌意。”

第二步:放下投射和评判,开始共情

感受他的感受,开始创造美好关系。他焦虑、担心自己不被老师重视,于是努力争取。

第三步:跟对方沟通。

征求对方的意愿——愿意——结果提升了对方的自我觉知,也帮到了作者自己(圆满,起到了真正陪伴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