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宜都记》

袁山松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绩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荆州记》

盛弘之

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峨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我们用朗读比较的方式选择一个小点来研究。比如写猿,你觉得他们三个谁写得更好?

(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三段文字中的写猿句)

生:写猿,显然郦道元技高一筹。仅看字数,都要多很多。(众笑)

师:字数多,可能是好事,但也可能坏事。字数不是关键,写作质量是关键。生:邮道元写猿猴,写了猿声的时间长,声音凄异,以及在空谷中传所的特殊效果,写得很丰富。而盛弘之只有两句“高狼长啸,属引清远”,表达不那么丰富。

师:盛宏道用“清远”,而邮道元用“凄异”,你觉得哪个好?

生:当然“凄异”好,“清远”不足以让“泪沾裳”的。

师:你知道联系后文来分析,这种思维方式很宝贵。

生:《宜都记》写猿,完全不能和郦道元相比。我觉得郦道元最成功的是把聚声放在“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这个背景下来写,环境更烘托出了猿声的凄异。

师:这种关注前文,联系前文的方式也很棒。比较的角度越多,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的训练越多。

………

师:又比如引用的民歌,郦道元完全地“照抄”了《荆州记》,他为什么不“抄袭”《宜都记》呢?(众笑)

(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两段民歌)

生:《宜都记》中引用的民歌都不押韵,读起来不舒服。(众人笑)

师:别笑。古典诗文的音韵美不美确实会严重地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押韵,且押得自然和谐,是很让人喜欢的。

生:郦道元引用的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是写景,“猿鸣三声泪沾裳”写人,写景的句子很好地烘托了气氛,是一个铺垫。

生:《宜都记》中的“猿鸣悲”和“猿鸣三声很重复”,读起来觉得啰嗦。师:郦道元没有用“泪沾衣”,而用“泪沾裳”,除了押韵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我们以前查过词典,“裳”跟“衣”不太一样,“衣”是上衣,而“裳”是古人穿的下衣,有点儿像现在的裙子。古人一般都是上衣下裳。也许郦道元写的更符合实际。

师:这个还可以考证。大家下来还可以研究一下写山的句子。你可能会发现,邮道元的“借鉴”其实很有创造性的,他有很高的文字鉴赏力,他的“抄”是一种创造性的抄。所以,《三峡》超越了跟它相似的前文,成了经典。看,同学们,这其实就是一种跨文本整合,这对于我们走进文本深处,是不是很有意思?

【插评】 前面的诗与文的比较,本次文与文的比较,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识记知识为主动思考获取知识。

          ——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