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注释]
1、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2、毫末:细小的萌芽。
3、累土:堆土。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
5、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此句仍疑为二十九章错简于本章。
6、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7、而不敢为:此句也疑为错简。
【易解】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情势未明朗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开始时就有所打算,要在祸乱未发作之前就早作预防。
合抱的大树,长成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堆垒于土坯;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对于这些渐进的过程,如果妄逞权能而揠苗助长,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于某一情态而加抗拒,就会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因此,圣人不妄逞权能,所以不会失败;不抗拒渐进的演变,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慎终如慎始,就不会有败事。因此,圣人要别人之所不要,不使稀贵资源的供应更形紧张;学别人之所不学,以便牵正人们的偏激过失。借此以辅导万物行于其自然而不强加干涉。
叶曼先生讲《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注: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谋之无功之势,故曰易也。虽失无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兴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说慎终也,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无而弗持,则生有焉,微而不散,则生大焉,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我们看底下的注,“安不忘危”,我们常常让人家说居安思危,现在都很平安,你要记着有危险的时候。所以古人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你常常在有的时候想着没有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把没有的时候当做有的时候,多少败家就是这么败的。
“其安易持”,平安的时候非常容易把持。安定安定,安而后能定,不安定不住,所以这安定的状况之下非常容易把持。我们常常不知安的可贵,也从来没体会平安就是最大的福分。等到事情发生了,知道自己有病了,才说假如没有多好。我们是没有病的时候多,还是健康的时候多?是有危机的时候闯祸的时候多,还是无事也没有危险的时候多呢?因为我们喜欢新鲜东西,常常给自己找了很多麻烦。
“其未兆易谋”,这个“兆”是兆头,事情刚刚开始还没成形就叫做兆。这时最容易想办法。“谋”是图谋,这件事还小,容易想办法。“其脆易泮”,我们都知道新鲜的、饼干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很脆,你一咬就咬断了。即使薄薄的一个东西要受到潮气了,你看你咬吧撕吧很难的。就是说任何事情刚发生的时候要赶紧解决。
“其微易散”,小的东西很容易散掉。当你积少成多的时候,积小成大了以后,什么事情多你就很难处理了,因为一多一大势力就成了,势力成了你来散就不容易了。
再看注解。“虽失无入有”,虽然你把无已经丢掉了,天下没事情就是无,现在你已经发现刚刚把这个无丢掉,刚刚进入一点有;“以其微脆之故”,因为它又很小又很脆的缘故;“未足以兴大功”,你不必费大事,“故易也”,所以非常容易。
“此四者”是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以泮,其微易散”。这四样东西说什么呢?注意要慎重。我们开始的时候都很谨慎,能够全始全终太不容易了。“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你不能够说这个东西还没有发现,所以你不必来注意。
“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你不能说这小小的东西没有关系,就留在那儿算什么。但是,“无而弗持,则生有焉”,还没有兆头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个还平安的时候,就要保持这个平安。没有时你不保持,有就生出来了。
“微而不散,则生大焉”,这个小的东西你不赶紧散开,大的就出来了。“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你能够考虑到末了会有什么结果,把这个忧患能够考虑到的话,你怎么考虑呢?考虑刚开始的时候,一样的那么考虑这个事情就不会败了。
为之于未有
注:谓其安未兆也。
治之于未乱。
注:谓微脆也。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你在没有的时候就去做,你在没有大乱的时候去治理。还没有乱的时候,就是又小又脆的时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这是“为之于未有”;所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是“治之于未乱”的时候。“未兆”是还没有显出来,因为脆,因为微,都是形还没成。
能够做普通人还没有见到的事情,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有一次有位小姐看见人把香蕉皮扔到地上,就过去捡起来。捡个香蕉皮多简单,等到你摔了一跤了,进了医院骨头也折了,还得上石膏不知道多少天才能好,这个多麻烦。了解了这个以后,我们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个“为”是等于无为,这个人看来什么都没做,事实上你们大家都没看到的时候我已经做了,所以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注: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而以施为治之形名,执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败失也。
“合抱”,一个人手臂合着抱才能抱过来,可见这个树有多大。但是这个树的芽刚发出来的时候,就跟毫毛一样。“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个九层的高台怎么打起来的,一筐土一筐土搭起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走一千里路,是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天底下没有不开始的,所谓的早缝一针,少缝十针。做针线都知道,裂一个小口真麻烦,你这一针不早缝,呆会儿要缝十针。能够早预备,就事半功倍。等到乱成了,事发了,再去做,就事多而功少,事倍而功半。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我们自己以为自己很能干,看到乱来了,才去把它理好了,其实这并不能干。
“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你应该谨慎终了,慎微就可除乱了。“而以施为治之,形名执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假设说我一定要有所为,这个就叫无事而要生事。“形名执之”,这个东西我必须怎么做,一定要有形的,还要加一个名堂。结果怎么样?反而生出事端来了。当这些事情发生了以后,所有的巧、邪门的事情都出来了。等到乱生出来了以后,你这时候一定会失败的,“故败失也”。上面所说的是,如果能够在事情小、微、近的时候谋之、泮之、散之、为之、治之,都很容易做到,这是一种解释。
另外一种解释,圣人知道“难事成于易,大事成于细”,我们不是要成大事吗?先从容易着手。要从根本做起,从毫末、累土、足下做起。老子说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着脚的不能站太久,大跨步往前的话走不了多远,你更不能从空中建起楼阁,你必须脚踏实地,这都是告诉我们从根本做起。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不慎终也。
所以他说圣人无为,我不做,没做就没有成,也就没有失败。圣人不为,你别以为他什么都没为啊,他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只是我们普通人都还没注意,没有看到,已经出了乱子我们才注意到。而圣人是还没有闯出大祸时,已经先治之、为之。这时候的“为之”只是个小动作,“治之”也不费力气,所以好像完全“无为”。因为你没见他为,所以他没有失败。
“无执故无失”。你执着固执己见,就先存了私欲。如果没私欲,多听别人意见,把这些意见取其长,补己短,能够知道这样的话,天下就无事了。所以有成有得,就必须有坏有失,凡是说这个事我做成的,就一定会有做完的一天。有得到的,就会有失掉的,这是非常自然的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般人做事情,都是到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为什么?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当你走了九十里时,还只是走了一半。因为最后的十里非常难,这个时候我们最容易疏忽。做事也一样,开始的时候都是兢兢业业,非常谨慎、热心,但是慢慢天长日久,就没那么大的劲头了。不要急功近利,更何况是学问,它是一天一天增长的。这就像拔苗助长、跨步快行一样,
“不慎终也”,只知道慎始,不知道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你能够在终结以前跟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我们学任何一个东西,开始的时候都是很热烈,然后就
慢慢生出怠惰来了,就丢下了。所以跟我那时候学佛的人,现在掰着指头算,算不出三个来。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好欲虽微,争尚为之,兴难得之货虽细,贪盗为之起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一个圣人知道欲不欲,知道要什么东西、不要什么东西。
昨天楚先生就说,老师说“无欲则刚”来,可是我在那儿打坐的时候也有欲啊,我要学佛啊,这怎么办啊?我说让你无欲是无世间名利权情之欲,但是你学佛的欲不能没有。
圣人不跟我们世人一样的,我们世人所要的是难得的东西,是平常人要的名利权情,人人都要,数量又少,才称为“难得”。圣人所欲的东西是“道”,这个道自己受用,你得了道别人偷也偷不走,抢也抢不去。他对天子三公珠宝拱璧驷马根本没放眼里,所要的就是“道”,你拿这个来换都不要。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注解是“好欲虽微,争尚为之。”你只要好这个欲,就会争先恐后地想要爬上去。“兴难得之货虽细,贪盗为之起也”,你难得的货虽然很少,但贪盗还是来了,谁惹的麻烦?你自己。“复众人之所过”,都是过分用什么?过分用聪明、过分用技巧和计谋,这就是人的欲。修道的人不这样,“为学是日益,为道日损”,为道要日损,所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就做“学不学”。所以圣人就是告诉人以“学不学”来恢复人的本来。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知道世人已经远离正道了,但是圣人并不是说把人愣扭回来,北方人说驴不喝水强按头,它不喝的,必须要顺其自然来辅佐他。所以我们佛家要用四摄法,引诱他,让他返璞归真,回到本原。不要强加作为,否则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谋之无功之势,故曰易也。
其脆易浮,其微易散。
虽失无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兴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说慎终也。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无而弗持,则生有焉;微而不散,则生大焉。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为之於未有,
谓其安未兆也。
治之於未乱。
谓微脆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而以施为治之,形名执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败失也。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财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好欲虽微,争尚为之兴。难得之货虽细,食盗为之起也。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不学而能者,自然也。喻於不学者#2,过也。故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方其未有,持而謀之足矣。及其將然,非浮而散之不去也,然猶愈於既成也。故為之於未有者上也,治之於未亂者次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治亂禍福之來,皆如彼三者。積小以成大,聖人持之以無為,守之以無執,祕能使根自生,使禍自亡。譬如種苗,深耕而厚耔之,及秋自穠。譬如被盜,危坐而熟視之,盜將自那。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為非為不成,非執不留,故常與禍爭勝,與福爭贅#1,是以禍至於不救,福至於不成,蓋其理然也。
民之從事,常於鸚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聖人知有為之害,不以人助天,始終皆因其自然,故無不成者。世人心存於得喪,方事之微,猶有不知而聽其自然者,及見其幾成而重失之,則未有不以為敗之者矣。故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人皆徇其所歌以傷物,信其所學以害理。聖人非無歌也,歌而不欲,故雖歡而不傷於物。非無學也,學而不學,故雖學而不害於理。然後內外空明,廓然無為,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