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2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假期里,阅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改变教育的12个关键词》、《教师阅读地图》等书籍,这才发现,原来,我不会读书。

读书,似乎从来不曾停止,各类书籍都有所涉猎,但是都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最初读书,一目十行,一套30万字的小说,我通常一周就搞定了,都是囫囵吞枣的阅读。读的过程中火光电石之间,似乎,也有很多奇妙的想法和灵感,但是因为很快就进入下一章节,所以那些想法终究只是一闪而过,掩于岁月之中。

而真正的读书是什么样子的呢?

读书之前,通读序言,简单了解书籍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之后翻看目录,通过思维导图,对目录进行整理,从而对整本书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

对于书籍的主题部分,应该怎么读呢?我学习到了一个词,“啃读”。什么是啃读?顾名思义,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书本进行详细的阅读,不贪多,重在理解。

所以,在读到这一点之后,我的书上,留下的痕迹就明显变多了,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者观点,我会查阅标注在书页上面。同时,还会随时随地地书上记录自己的想法,晚上整理时,看到批注,就能唤起最初的想法。


读的多了,还会把每个作家的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怀海特提出的教育节奏论“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循环,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七步教学法。浪漫阶段,注重兴趣,好奇,丰富,这个是不是对应了我们的导入,朗读感知文意?精确阶段,探究原理、规律,这个对应了我们的小组合作,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的学习知识。

浪漫主义阶段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对特定的主题进行聚焦。干国祥说:“从教育角度看,课堂的中心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和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这里,像不像我们所提倡的大问题设置—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方法经验的过程?

关于大问题设置,魏智渊老师的一个案例,也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在讲《李时珍》一课时,魏老师没有参照课后题,问学生:“你觉得李时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问学生:“李时珍为什么能编写出著名的《本草纲目》?请结合书中的具体语句来回答。”这下,学生的回答就不再只是简单的字词,而且一个个对于句子的具体赏析和理解。之后,再融入有感情的朗读,实现了精确阶段浪漫和精确的平衡。

这个大问题设置,也带给我很大的启示,原来,大问题设置即可以参照课后题,也可以在课后题的基础上有所延伸拓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精确阶段,重点是保证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这样才可以进入“启”和“发”的过程。

原来,大问题设置和朗读并不冲突。我一直困惑,七步教学法中,朗读怎么穿插?缺少了朗读的语文课,是不是没有了语文味?我还是喜欢于永正老师那句话:“语文,姓语,缺少了朗读,我从不敢教课文。”通过魏老师的课例,我知道,讨论可以结合具体语句,之后安排朗读的环节,通过朗读技巧的点拨、情感的渗入,从而更好的体味文章情感。

在综合阶段,摆脱了知识细节作用原理,在更高层次上复归浪漫。这个,是不是对应了我们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教室,让他们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魏智渊老师还提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即本体性知识占50%,专业知识占30%,人类基本知识占20%,并列出了每个阅读阶段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这下,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在读书,却一直停留在浪漫阅读的阶段,对于自己并没有长进。原来,自己需要阅读的书籍,还有很多很多。越读,越发现自己的浅陋,深深感到,未来,需要阅读的书籍,还有很多。曾经以为,摄影烧钱,原来阅读,也是一个费心烧钱的爱好。假期有一段时间,我的快递都是书,看目前的情势,所缺书籍还有很多。

朱永新老师说:“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只能通过更多的阅读,接触更多的名家观点,更游刃有余的从事自己的工作,“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