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菲定律》一书中,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詹妮是一所社区大学艺术团的音乐剧演员,在刚加入艺术团的时候,她就有一个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纽约的百老汇占据一席之地。
当她把这个梦想告诉自己的心理老师时,老师问了一句:“你今天去百老汇跟毕业后去有什么差别?”
詹妮仔细一想,觉得很有道理: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欧洲旅行,跟百老汇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于是詹妮决定明年就去百老汇闯荡,她的老师又问:“现在去跟一年以后去有什么不同?”
詹妮苦思冥想了一会儿,终于醒悟过来,激动的说:“好,我收拾下行李,下个星期就出发。”
老师却依然摇摇头:“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汇能买到,你一个星期后去和明天去有什么差别?”
老师的这句话点燃了詹妮心中的激情:”好,我明天就去。”
这时老师才赞许的点点头说,我已经帮你约定好明天的机票了。
第二天詹妮就飞到了纽约的百老汇,恰好百老汇的制片人正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而这部剧的女主角简直就是为詹妮量身定做的,詹妮立刻报名,然后参加面试,一路过关斩将,顺利的得到这个角色,成功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是梦想,而是行动。如果你打算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它。
不要说你还没准备好,不要说时机还不到。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但如果你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准备,而不肯跨出第一步,那么机会也离你而去。而你的梦想就会成为你心中的朱砂痣,带着不可得的遗憾。
说到遗憾,不得不提起一个心理效应,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讲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做了一项有关记忆的实验。她把被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做22件简单的工作,这些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同。
在这两组中,一组允许做完全部任务,另一组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这个实验做完后,蔡格尼克立刻要求被试者回忆之前让他们做的这22件工作分别是什么?
最后的回忆结果是,那些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起68%,可以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起43%。
因此被试者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这种现象就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在现实中,“蔡格尼克记忆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不仅是对未得之物、未竟之事怀有渴求,更多的是对没有开始或没有完成之事的遗憾。
无论有什么样的梦想,没有将其付诸行动,都只是梦想而已。
但当你一旦开始行动,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做得越多,坚持梦想的决心就越坚定,实现梦想的机会就越大。
我们应该尽快跨出第1步,坚定地走第二第三第四步,直到最后。不要让什么因素阻止我们继续走下去,那么我们心中就更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