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

流云的过程是风,回忆的过程是泪,真爱的过程还是真爱,而让你的过程是不是渐渐走远,深夜的窗外是我在等待,多希望你能回来,泥泞的路边是我在等待,却等不到你回来,这荒凉的夜,荒凉的风,荒凉的爱。

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唯独人,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所创造的人间的美,那种使万物趋向和平、协调、互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人性中可怕的存在着兽性,如果这种兽性没有袒露出来,而是深藏在所谓的诗意外表之下时,则更加可怕。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托尔斯泰的《复活》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一方面,在对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揭露上,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和俄罗斯的宗教哲学有很多关联之处,但在《复活》一文中,这种精神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完善与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结合在一起,因而这种解决的方式显得苍白无力,并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作为上层的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在认识到自身的罪恶之后,可以通过宗教的手段,来实现对自我救赎。然而对于从来就处于下层的穷苦百姓,他们的救赎要依靠什么呢?显然只能靠宗教。由于这种局限,托尔斯泰艺术的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在失足后仍可重新站起来,并在道德上获得新生。所以才会造就典型的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他作为陪审员出席庭审时意外调到被控杀人的妓女卡秋莎·玛丝洛娃。十年前他诱奸并抛弃了她,从而导致她沦落风尘。聂赫留朵夫良心发现,他想和她结婚,井跟随她到西伯利亚服苦投。他抛开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把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奔赴西伯利亚。但玛丝洛娃拒绝这种“牺牲”,嫁给了一个政治犯。

艺术特色

对比、心理描写、讽刺,这些描写使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就更为尖锐有力。

首先有托翁对创作时代早期奋进思想的反思,其次大胆地表达了对革命者和十二月党人继承者的推崇和歌颂,再次委婉地指出贵族阶层统治危机无法根除,表达出彻底脱离贵族阶层的决心,再再次也有晚年创作者身上的颓废主义气息,最后表达了自我救赎的主旨,救赎者可以是聂赫留朵夫,也可以是玛丝洛娃,也可以是托翁自身,但一定是沙俄自身。读懂了《复活》,也就不难理解的托尔斯泰为何在晚年频频出走,并最终静静的安葬在不知名的森林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