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高中文凭,月入4-5万

今天联系了小区附近的宠物医院,想给我的猫打疫苗,但是猫咪拒绝进入猫包还踹了我一脚

我给医生发微信:我带不过去,你们能不能来帮帮我

医生说:可以上门打疫苗,猫三联120,狂犬80。

我说行,我可以走过来接你,正好要去全家买奶茶,加上你的一共四杯,能帮我拿一半吗

医生回复:我来全家接你吧,我开车

我说好,猫咪有点怕生,估计你来了以后会躲床底,你可能要等一会儿,等它出来

如我所言,猫咪果然躲进了床底,医生把疫苗放进冰箱,然后干坐了起来


干坐期间,我们就闲聊了起来,他说他不是医生,他是店长,他下面还管着几个医生,平时这些操作类的事情他是不做的,他还说他经常失眠,压力很大,房贷车贷,还有4500一个月的房租(一室户),我问他,你的房贷每个月还多少,他说在老家小县城买了个180平的大平层,总价大概200w,父母又给自己弄了一个小商品房付了首付,加上车贷和房租,每个月如果没有个4w以上的税后收入就会压力很大,这个郊区的店面61万一年的租金,他的工资4-5万/月到手,下面的院长3万5,医生2-3万,这些人全部都要包吃住的,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他来管,很忙,很累,失眠,每天都要3点才能睡着,9点起来上班。


他说他是96年的,出来混社会早,17岁,没有文凭,没有手艺,带着2000块的全部身家,就来到了上海,我说那你是怎么学会这一行的,他说,给人家当学徒,人家其实也不愿意教,全靠自己想方设法的偷偷学。听得出来,肯定是吃了很多苦。


然后因为室友在做酸菜鱼和番茄双拼火锅,实在太香了,我感觉有点饿,就先去吃东西了,没有继续追问细节。过了一会,猫出来了,我们就开始打疫苗剪指甲了。弄完医生就走了,想想还有很多细节没问,但也作罢了。


和他聊天的时候,震惊之余,我的脑子里还浮现出了几个和他情况类似的人,像小区附近的做美甲的小姐姐,在自己家里开了个工作室,美团上开了个店引流客户,由于做指甲技术好,价格实惠,为人又亲和开朗,区域回头客特别多,经常是从早到晚预约的满满当当,小姐姐做指甲的时候也喜欢聊天,跟我说,她忙的时候,一个月也能赚个三五万,如果想清闲一些的话,可以随时给自己放假,陪伴家人或者接送孩子,这种情况下,税后月入一两万也是有的。毕竟在自己家开店也没有房租。


还有一个漂亮同事,也是二十来岁,现在在装修房子,她把装修的过程拍成了短视频发在了抖音上,然后通过免费给粉丝做咨询,把人导流给家装商家,比如窗帘地板等,然后商家签约收款后给她返佣,其中全屋定制是大头,一签就是很多万,返佣也比较多,她给我看了她的微信收款记录,经常是早上一起床,发现微信上多了五千八千的入账,多的话还能连续好几笔,虽然这个收入不稳定,但是却构成了远超主业的副业收入,而她并没有什么成本,按她的话说,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上个月她的副业收入达到了巅峰,一个月进账了十万(税后),而这个月只有4万,她觉得收入不稳定,时常向我表达焦虑。而我在佩服之余,也在痛心的反省————


为什么985/211毕业的同学们,却反而很少有能做到这样的收入呢,其实名校毕业的同学中,真正的高收入人群并不多,大部分起薪都在十几万到二十多万之间,然后顺着职场的总体规律,随年限缓慢的涨着,只有金融地产互联网和咨询的一些头部公司中的特定岗位相对多一些,可以达到税前起薪30-40w+左右,但是同龄的情况下,大部分也远远达不到月入税后10万或者5万的水平。


是他们不够聪明吗,不,他们拥有很高的智商平均值,是他们不够努力吗,不,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努力的人,从学校到职场,他们从没有停止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差距呢?我无法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思索。


因为我有一个很明确的想法,在学生时代中,只有高考分数是唯一全国范围可以拉通比较的衡量标准,而在职场中,只有收入(包含主业和副业)是唯一可以拉通比较的衡量标准,也许有人会说,还涉及到工作强度和幸福感的区别,我不否认这些,但是如果要精简到只用一个指标去宽泛的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只能是最大化的赚钱能力(意味着,当一个人下定决心要拼命赚钱的时候,他最多可以赚到多少)。


学生时代拼智商,职场上,重心开始往情商转移,然而在资本的世界里,财商,却是最重要的,我感觉,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件事。


前几年我在地铁上,看完了经济学原理(宏、微观),因为我过早的意识到一件事,假如我拼命努力工作一辈子,攒下来几十万积蓄,假如一次预料之外的通货膨胀(又或者是一次错误买房的决策),这些存款大幅缩水,失去了原本的购买力,那么,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就白干了呢?


是的,真的会白干。但我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一定要保护我的劳动成果,所以我必须看懂经济运行规律。


虽然我作为一个沪漂底层打工人,月入只有几千,交完房租基本生活都吃力,去想这些问题显得有些早,但是如果不早点想清楚,未来的我将会被资本世界玩弄于股掌之间。


我非常认真的比对了这几个故事主人公和我身边优秀的名校毕业生,然后意识到一件事:

他们的赚钱模式是不一样的。拿月入十万的副业(房屋装修中介)来说,是提供了一些能立刻看到效果的服务,直接解决了客户的一些痛点,所以他们的收入,来自于解决问题的大小,而职场打工人,则是通过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产品,放在人才市场上出售,所以就会迎合用人方的喜好,出现一些:能吃苦,能出差,有xx项目经验,有xx大厂背景,这类标签,然后把定价权,交给公司。


大学毕业生里,许多都会选择比较通用的职业,比如人事,财务,市场,运营等,以求能最大化降低失业的几率, 本身这个逻辑没有错,但是由于现在的人口结构,毕业生大量冗余,专业领域的人显得稀缺,市场供求关系变了,所以职场上越来越卷,加班越来越多,简历门槛越来越高,裁员年龄越来越小。所以才会有了广泛讨论的35岁失业焦虑。


可我觉得自己如果35岁失业,是一个很可笑,且很可悲的事情,尤其是,当找不到工作,连身体健康也失去的情况下。说明职场人过度迎合资本需求,没有立足于自己的价值培养和健康维护,而是一直被牵着鼻子走别人设定好的路线,一直在努力产出别人需要的东西。


相反,我所见过的抗命运击打能力比较强的职场人,是不会过度依赖工资收入的,他们有早年的房产投资,有一些自己私下开的公司,或者业务,一旦主业丧失,副业能够立刻承担起养家糊口的担子,几岁退出职场,是由他们自己说了算的。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是占据了命运的主动权。


我身边也有很多人考虑过副业,但是他们都没有具体执行,主要的问题包括:不知道副业要做什么,或者主业占据了太多的日常时间和精力,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去兼顾副业了。又或者是,也许能想到一些副业,但其实还是出卖劳动力,跟主业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好像就靠徒增了工作量来增加一些收入,与加班无异。


这些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对财商的思考不足,没有花时间去思考过到底怎样赚钱,怎样经营这些钱,我没有资格批判任何人,因为我自己也没有副业收入,也还属于早期摸索,但是我认为,以一个企业家的视角去思考市场痛点和个人所能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价值点,包括一些市场营销手段,是有必要的。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财商训练,当然不止于此,包括房产股票基金期货等投资这些资本游戏和手段也是需要不断地加以练习和试错的,只有花在这个方面的时间足够多的情况下,一个人才能最大化的扩宽收入来源以及保有和经营自己的资产。但是很可惜,职场上许多人都被工作和家庭消耗的筋疲力尽,实在是累的没办法也没有时间思考这些。


我是很反对过度加班的,尤其是在工作第一年经历了9-11-7的工作节奏,只用了一年就腰疼到躺在床上起不来以后,我深深的感到不值。我感觉自己只不过是被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一个过度听命于领导,服从于公司,以努力为荣耀的打工机器。


可是真正的人生,一定是多维度,丰富,充实,且快乐的。


写的太长了,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96年,高中文凭,月入4-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