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身子行走

      早晨起来,看到各个教室门口坐着一排排正在聚精会神晨诵的儿郎。路过二年级教室旁,我专门探下身子,去聆听、去欣赏,这早晨校园中独有的韵律。

      共读书目《神奇的小银蛇》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连我附身也不知晓。我看他们读得入神,本不想打扰,可又忍不住好奇:“这书里讲了什么?这书好看吗?”一连串的问话引来了七嘴八舌一群学生的围观。“可好看了。”这个“可”字拉的好长好长,我知道他们要着重强调好看的程度。“老师给你一本看看,我们不骗人,很不错的。”我慌忙接了过来,他们也自以为推荐成功,像极了售货员卖出物品时的样子。我承诺他们,看完后会给他们一个中肯的评价。

      回想上周白沙新教育研讨会上,获悉杨岭小学李校长别出心裁的导读课以后,我如获珍宝,更是脑洞大开。何不将一师、一班、一书,演变成一校、一品、一能,我把想法告诉了和我一起学习的宋晓伟老师。获得了第一个赞同,有了既定目标,便绝不徬徨。回校后经研究,每位老师每周课外活动时间,通过校园广播,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一篇文、一个故事。

      实践才是检验成功与否的前提。我首先在一年级做起了“推销”。那是一年级的美术课,闲暇之余,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看一会儿课外书,我答应了。就是那一本被传来传去,还无人问津,最终被班长送回图书角的书,引起了我的注意,《认识大象》这本书,怎么会不被学生看好呢?我拿过书认真地读了起来。书里着重讲了大象的特征、生活习性,太多的数字来说明。我在想问题可能就出在数字上。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数字说明,在学生眼里,它可能就是简单的数字,并不能被关注。为了让他们不至于放弃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我也进行了导读,“同学们,谁知道成年大象有多高?不知道吧!”我请了两名同学来看数字“2.5米——4米”看着并不吸引人的数字,我这样说:“3米左右就好像咱们的教室这样高。 4米呢,比咱们教室还要高。”“哇”。这个比喻直接把孩子们对虚无缥缈的数字概念,拉回到了眼前。都不约而同地抬头看天花板,“真高呀!”我也不理会他们现在的脑回路。接着说:“谁家有小弟弟、小妹妹,你们谁见过他们吮手指的样子?”大家异口同声:“我见过、我见过、我见过……”好像没见过就成了孤陋寡闻一样。“那谁知道小孩的招牌动作吮手指,而小象没有手是怎么做的呢?”我卖起了关子:“小象呢?”我把音拖得老长,吊足了他们的胃口,才告诉他们小象的招牌动作是吸鼻子。这句话一说,把它们全部逗乐了“哦”。“咱们都知道小孩从出生到走路要一年多的时间,而小象一个小时就会走了……”10分钟的分享,在他们的“哇、哦、咦、嘿……”感叹声中结束了。最后我问:“谁要看这本书呢?”“我、我、我……”争先恐后声不绝于耳,嘿嘿,我忍住笑意,欧耶!我成功将这个被遗弃的“孩子”找到家了。

      回过神来,继续诵读学生向我推荐的书目。这是一本由一篇篇儿童文学故事组成的书。站在学生的世界看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真好,很适合学生诵读的书,不仅让我看到书里面活灵活现的小雪兔,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更让我懂得了换位思考一下,蹲下身子行走,和他们站在同一“天空”下前进。

      还记得昨天吃晚饭时的闲谈,针对本次考试以及其他老师谈到的话题:“讲了多少遍的例题,到头来还不会,真是没辙了。”常学伟老师接过话:“蹲下身子吧,想想当年我们学习的难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想象我们是同龄人,用他们的思维,思考问题,看效果如何?”

      是啊,蹲下身子吧,和他们一起行走,相信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蹲下身子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