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

最近看到咨询机构Michael Page的人力资源调查报告,报告中说求职的一个主要趋势是“75%的求职者更倾向于选择自主管理风格,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司”。

这个结论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很容易的联想起来《丰田模式》这本书中的描述,在考核方法中,“丰田和其他许多公司不同的一点是,丰田以流程为导向”。并且作者研究后的结论是:“我们发现,哪些能够进行优良且有动力的持续改善方案的公司,管理者都是以过程为导向(process-oriented),而在持续改善方案上失败的公司,其经理人却是以结果为导向(result-oriented)。”

为什么这样?

我对这两种思维方式并没有特殊的敏感,因为“过程”和“结果”这两个字很容易理解:过程即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结果即在某一段时间内,事物发展的最后状态。后面加上“导向”,就是告诉你在价值上或行为方式上的侧重点。

过程导向就是注重工作的过程情况;结果导向就是注重得到结果。一般的看法是过程导向优势在于长期思维,但见效慢;结果导向看重短期效果,忽略了长期发展。我没有得到任何权威说过程导向不注重结果,结果导向不注重过程。但脑袋里还是蹦出来几句常见的话: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过程导向?举例:“领导都没有下班,我们怎么能下班呢?”

“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结果导向?举例:“做虚弄假?没有吧,我这是进行包装!”

那么,我们在谈结果导向还是过程导向的时候,首先是在谈什么?

很多时候其实是在谈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做事风格。工程师想展现他的专业素养说是以过程为导向,管理人员想强化他的目标管理说是结果导向?

“75%的员工倾向于自主管理风格”,我拒绝理解75%的人员只注重短期的效果,而忽略长期的发展。我的理解是现在的员工会更注重自己的输出,而不喜欢太多的限制,无论是从个人职业领导的风格,还是公司企业的纪律。如果真是我猜测的这样,那是不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但我想说的是这两种风格不是非此即彼的,甚至在单纯的谈是什么工作风格的时候,其实是在谈一个伪命题。

在没有将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的时候,好的过程未必有一个好的结果,好的结果也未必是因为有一个好的过程。

ISO9000中质量管理原则之一:过程方法,将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很喜欢这个描述,我们谈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的时候,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必须将两者结合来看。

当我们在进行过程控制的时候,要思考这个过程到底是不是为了想要的结果。不考虑输出有效结果的过程都是无头苍蝇“瞎折腾”。

当我们口口声声说“无论如何,给我结果”时,也要想想这个结果是用什么过程来得到的。没有分解到过程的结果要求都是“耍流氓”。

“精益生产”说到底是一种过程理念,但时刻关注着企业的绩效目标。

如果只是想说这些,那么,我可以不要写这些文字了。我想说的是如何将过程和结果融合在一起,成为价值导向。

过程和结果融合一起会是什么样子?

这使我想起了之前的经历,公司有改善提案的制度,这个提案的考核方式就是以数量为目标,比如今年的提案要比去年多15%,去年3000条,今年就是3450条。每年的目标出来后,大家都会很哗然,基本上总会有质疑的声音“追求数量没有意义”。

这里我假设想要的结果是有价值的,是SMART,是必须的。如果期望的结果是B,过程是A,那么必然有这样一种关系:

图片发自App

只有当A达到A'这种状态时,B才会实现。那么A'是什么?是过程本身的一种输出,是过程A的结果或者目标。

很有趣是不是?

问题来了,如果每个过程A都能输出这样一种可以得到B的目标A'(我知道有点绕,你可以多看几遍),那不是就用过程的思维直接达成了目标吗?

这就是我理解的丰田的过程导向,以过程结果达到公司的绩效目标。

比如说上面的提案,一年的3000条改善完成了,哪怕只是某些提案一个小小的节约,甚至可能有些员工凑数目,汇集起来是不是也会有很大的节约?对此过程进行管理,筛选出比较优秀的改善提案,并进行落实,谁能说不会得到期待的结果呢?提案数量维持着一种企业的文化,有质量的提案传递着这种文化的价值。

我们需要发动智慧,将公司的大的绩效目标比如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品质提高等,分解到某些过程中去,变成可以操作的过程目标来进行管理。

比如,半年内要将生产品质一次通过率(FPY)目标设置为98%,一定要达到98%,坚决要达到98%,就是死也要做到98%。

好吧,把这种典型的结果导向改变成过程导向来完成98%的目标吧:

1、每条生产线的质量改善每月不少于5条;

2、产线的多技能工占比不少于90%;

3、关键工位的SPC监控点的异常情况不能超过一天没有分析处理;

4、第一个月,FPY≥90%;第二个月,FPY≥92%;第三个月,FPY≥94%......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比如谈按时交期达成率,可以谈产品的前置周期的降低,可以谈生产周期及运输时间的降低。

比如谈成本降低多少比率,可以谈库存水平,库存的周转率,谈生产效率等。

如何将企业的绩效变成过程的绩效?也就是如何找到这些A'?

虽然上面举了几个例子,但如何找到这些A',有时候还是需要一些技巧或工具。

刚才讲分解(breakdown),管理者眼中的“结果”一定要分解到操作层面的“过程”。这和研发设计者从概念到产品的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是一样的思路,但这种分解需要从价值流程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ISO9000中的过程方法---“将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倒过来看也是一样的,即“将期望的结果,分解成相关的活动和资源进行过程管理”。期望的结果是从一个企业的运营上,自上而下的进行绩效目标讨论确认的。

所以,在找A'之前需要先找到与结果相关的过程A。

我们可以参考项目管理中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s,WBS),用此的方法建立更多层级子项目直至更小的行动单元。

格雷戈里. T .豪根在其《有效的工作分解结构》一书中写到:

建立一个 WBS 分为 4 个步骤:

① 确定项目目标,着重于项目产生的产品、服务以及提供给客户的结果。

② 准确确认项目所产生的产品、服务或提供给客户的结果(可交付成果或最终产品)。

③ 识别项目中的其他工作领域以确保覆盖 100%的工作,识别若干可交付成果的领域、描述中间输出或可交付成果。

④ 进一步细分步骤②和③的每一项,使其形成顺序的逻辑子分组,直到工作要素的复杂性和成本花费成为可计划和可控制的管理单元(工作包)。

我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是否和很多人口中的OKR(objective& key result)的绩效考核理念一样,或许以后了解了OKR再做一评判。

将企业的绩效目标分成过程的目标在沿用这种结构分解时,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识别关键价值流,也即上述4步骤中的第3步骤。

下图以提高效率为例,大概描述一下分解情况。

图片发自App

和相关人员进行比较详细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和负责人(组),也相应的粗略评估达成这些方案对目标结果贡献的可能权重。以免分解的过程目标不能100%的支持绩效目标(这也是工作分解的100%原则)。

通过对过程的管控达成目标结果

当分解流程和行动方案完成后,后面就是不断地监控其进度,也可以认为是我们常说的进行“过程导向”了。

如何进行这样的“过程导向”,当然有很多的方法,我想起一个表格,或许可以借鉴:

图片发自App

说了那么多,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后面4点可以看做一个流程步骤)。

1、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不需要也不应该非此即彼,泾渭分明;

2、思考如何将企业的绩效目标转化成操作层面的过程目标;

3、对过程目标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可执行的过程方案;

4、评估这些过程方案对绩效目标的贡献权重,总的过程目标应≥100%企业绩效目标;

5、对过程进度进行监控回顾,确保其过程方案有效。

微信搜索公众号:Falconet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