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每年这个时候,总有HR催着我写年终总结,否则就要扣绩效、扣奖金。今年没人找我写年终终结,我却要给自己写个,写写这些年我一直渴望的自由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自由职业的不自由
提到自由,如果你愿意,可以静下心来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自己自由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试着问自己,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能否明确告诉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能做的事情很多啊。吃饭睡觉健身带娃,看剧发呆卖萌,晚上再来码码字写写稿。”
接下来呢?如果足够诚实,试着连续问自己 10 次 “接下来呢?”, 就会看到我们在这简单的几个字面前,其实不堪一击。
最近一段时间,在自由的驱动下,我真的自由了,以为可以很好的兼顾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带娃工作两不误。
可是当我的稿件慢慢多起来,我开始满脑子想的都是稿子的事情,思索着今天这个平台的稿子还没交,明天那个平台的稿子还要改,不知不觉中,运动减少了,孩子也疏忽了。
所以呢?自由换来的,是我居然变成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守灵式”妈妈。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写道:人为了逃避真正的自由,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在不自由时,我们还可以轻松的逃遁到假想的自由空间,推却一切束缚自由的事由,去做自认为体现价值的事情,比如翘班、旅游、陪孩子、看书、看电影……可是一旦身处自由的境地,却发现无处可逃。
因为此刻变成了目标的失真,变成了自我的无限放大。从此再也不能埋怨公司、埋怨老板、埋怨大环境,也不能再找“没时间、没力气、没必要、没意义”之类的借口。
自由意味着没有外在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规划路径,甚至不再有对错、意义、仪式、惯例和默契。一切稳固的因素,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而一个生命的基本意图,是维持有序和有意义的状态。如果我们获得了自由,同时也就不得不面对自由耗散这个事实,于是就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去维系本该有序的状态。
可以说,从自由那天开始,就意味着不自由。
02 自由下的意识精力管理
在这样的不自由中,如何成就自我,就需要,也只能以更大的自律来成就。
这种自律,不是用坚持和毅力堆砌而成的简单的行为规范和时间清单,而是身处信息复杂的社会,如何保持一种自觉、又开放的知行准则,用这套准则来促进自我的成长。
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万般归一,最后落脚处,必然回归到人生课题,那就是:
我到底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想获得什么样的成果,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拿掉一个人的职位,抹去他的职业经历,他又是谁?
只有带着这样的思索和向导,才能够指导我们在不自由的状态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可能你会说,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写出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条条过,不就得了?
这也似乎符合当下的论调: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拒绝拖延。
可是,如果没有自发自觉的意识,又没有主动探索和实现这些意识的勇气,即使按照清单,一旦出现千奇百怪的价值观、媒体、口号、论战、广告、账单等等,你的行为清单随时土崩瓦解。
就好像如果我不想成为“守灵式”妈妈,那就要时刻放下我手中的笔,停止我的思绪,回到纷繁的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工作重要?还是生活重要?还是2个都想要?
所以,比起时间管理,更需要的是意识和精力管理。
那就是,在你的意识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成为这样的人,此刻该如何权重取舍?
本质上说,意识精力是一股掌管所有维度行为的独特力量,它是动机最丰富的根源和指引方向。
30岁以后,当我们的精力水平逐年下降,但是事业、家庭和个人发展对你的要求仍在不断增加的时候,时间却始终是个恒定的资源。
我们能自由支配管理的时间大概是16个小时,被管理的弹性非常少。那么,我们的目标不是延长这16个小时,而是我们在这16个小时中的状态。
在《精力管理:管理精力,而非时间》这本书中,作者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精力的基础是体能,精力的归属是意识,对应的,想要合理的精力分配,运动健康和目标意识必不可少。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在各种外界动因的驱使下,已经把自我精力管理的权利释放得太久了。
03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孟子》有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青春年少时,总觉得想要做很多事情,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体现自我的真正价值。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这句话,我才重新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所不为,才是幸福的起点。
今年在自由里纠结徘徊太久了。
从开始的职业瓶颈、到职业迷失、到后来的裸辞转型,一直处于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
这种纠结和迷失似乎是过去多年种种困惑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始终难以释怀的人生课题。
在与自由奋斗的过程中,幸运的是,有了更多的机会、时间和耐心,来跟自己的自卑、自恋、自知、无助们对视。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到处都充斥着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于是,卖道理、卖知识俨然成为产业,叹为观止。
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最坏的时代,每当我们遇到难题,总是触手可及就能获取相应的道理或知识来帮自己化险为夷,让我们萌生出,我做什么都能成功的念头。
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想过上有意义的生活,靠的是从万千道理中,提炼出一种关于【我要成为谁】的信仰,并且为了这个信仰不断的尝试、调整再尝试,看看这种信仰能否经受行动和时间洪流的重重考验。
在这样的考验下,虽然我始终还未进入一种向往的自由生活状态,但是慢慢获得另外一种【有所不为】的状态。
这种状态,帮助我提高【我是谁】的分辨率,并提醒着我,要逐渐收回那些投入在我不可为、我也无法影响的事情上的精力,重新投放在我可以、也应该掌控的事情上面。
到底什么与我有关,到底什么真正最重要,到底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相信,【不可为】才是专注的开始,是自由的征程,也是幸福的起点。
不可为,才能有所作为。
愿你我在今后的岁月,都能珍惜对的人,经营对的事,开创对的路,将自己生命的烙印,印记在那些值得浪费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