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8)智能合约化契约

2018年的冬天好像特别冷,让人想起了极地野外生存法则:静坐––这是保持温度和体力的最佳办法。投资理财这一块不适合有大动静。区块链内容平台也是如此。看看顶着寒风上所的onot,除了给我们带来了勇气可嘉的感慨外,目前就是创始团队和社群逆风而行。pvt宣布延期上所,应该也是为了后续发展积蓄力量。明知此时上所做英雄是伤,拖延计划引发对社区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也是伤。两家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做了不同的决定,各自两者相较取其轻,都无可厚非。

争议最多的声音是:无论牛熊,都是要砸盘的,做了上所决定却背道而驰,成本就会降低吗?比如此时熊市砸到0.01,团队全部收上来后拉到0.1可能只需要1000万。彼时牛市上所也许需要2000万才能拉上来。发出这个声音的人大多忽略了这两家都是初创但都想有一番作为的团队。

对于成熟、稳定的个人或群体而言,信守承诺是建立信任的简单有效方法。这样的承诺可以体现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其中有第三方公证的承诺具有法律效力。承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对立面是合同、契约,即在缺乏信任或为了缔结信任的前提下,通过文字的约定和法律的权威,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的约定。制定合同是保障所签署的协议能够得到执行的前提。

传统的合同需要法律机构等第三方的介入,而且具有的约束力堪忧。如果把合同以代码的形式放到区块链上,一个预先编好的条件一旦被触发,智能合约就会自动执行相应的合同条款。1995年尼克·萨博定义了智能合约:“一个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

在区块链以前,智能合约存在的意义并不大。如果把智能合约植入具有公开、透明、难以篡改、可溯源的区块链上,智能合约就有了用武之地。

上链的智能合约有以下两大优势:移除了第三方信任的必要,不需要事前审查和承担高额的预付成本;程序自动执行,违约几乎难以发生。即便不幸发生违约事件,失信带来的高昂成本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但是,智能合约有很现实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基于区块链的价值信息数字化建设目前只是尝试阶段;智能合约要求的载体是去中心化的系统,触发条件和共识机制也是去中心化。

比特币区块链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图灵并不完备,无法承载更复杂的智能合约。区块链拥抱智能合约目前只是试验阶段,真正走入实际应用除了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解决人或机构的可信任程度的问题,其实敢于把责任与义务透明化到如此程度的人或机构,可能也并不需要这种形式的约束。失信人群可能也不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约束。但是有一点可圈可点,智能合约确实给守信的人或机构免去了不少麻烦,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28)智能合约化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