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3

第15章 微妙玄通

第三节

复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将他描述:他做事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时那样瞻前顾后;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啊,就好像居于强大邻居的包围之中;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的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川;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的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他的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浑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谁能使浑浊的水安静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解析】

        本章紧接前章,对得道之士作了具体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因得道之人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极富创造性,只是不愿显山露水。他们静谧幽深,难以测识。因而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

        “道”本身是玄妙精深、虚空无形的,它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而常人很难真正“得到”,只有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体悟到“道”,才能掌握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用俗话说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而这些得道之士因为,体悟了“道”的真谛,其为人处世思想行为自然和常人有所不同,他们依从“道”来处世行事。所以,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则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也说这些人只能“强为之容”。他们心理素质极好,人格修养极高,智慧出众,思虑缜密,淡泊名利,朴质无华;他们可动可静,可清可浊,不断改变,与时俱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十五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