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伍子胥

在读完伍子胥的故事之后,再去听未央宫的选段,便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又感觉很有魅力的奇怪感觉。可能就是历史事件交汇的魅力吧,同样是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和伍子胥都落了个身首异离的结局,未免不让人感叹。

纵观伍子胥的一生,可谓是一波三折,但凭借着自己坚韧的毅力和独特的眼光,他总能化险为夷,一直到碰到了吴王夫差。

伍子胥的父亲是楚国太傅,所以伍子胥的出身可以说是非常的显耀,这也使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了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他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就连陷害他父亲的费无忌也忌惮于他的才能。

说起费无忌便要说到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在交通信息交流不发达的春秋时期,联姻是国与国之间联盟的重要手段之一,处于当时霸主之一的楚国,当然也会有联姻同盟。那一年本该是秦国女子与楚国公子建的联姻,但费无忌为了向楚平王献媚,便对楚平王说“秦女绝美,王可自取”。或许这就是楚国王室好色的传承吧,听信谗言的楚平王便将秦女纳为自己的妃子,给公子建另找了一个太子妃。可能那个秦国女子也没想到,莫名其妙的自己便从太子妃变成了王妃。

做出这种事情的费无忌当然不再受到公子建的待见,而费无忌心里也明白,一但公子建继位,自己便不可能有好下场。于是历史传统戏码,储君易主的事便发生在了公子建的身上。而公子出事,作为太子傅的伍奢当然不能独善其身,甚至是首当其冲。当时公子建在城父带兵,费无忌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让楚平王竟相信太子有反心。盛怒之下的楚平王便先拿下了近在身边的伍奢,逼问他太子的想法。刚正不阿的伍氏一族都是直谏的好手,伍奢非但不屈服,还反过来指责楚平王不信血亲反信小人。

对于明主来说,逆耳忠言当然可行,但对于一个为了美色而混乱纲常的君主来说,这便是你的催命符。动了杀心的楚平王和费无忌当然不会留下后患,他们想办法骗伍子胥和伍子胥的哥哥伍尚说,如果兄弟二人都来到都城,便可放归伍奢,不来便杀了伍奢。兄弟二人当然都明白这是陷阱,但不同的性格,是他们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哥哥伍尚是一个仁义之人,面对楚怀王假惺惺的说辞,他选择以身犯险,用自己的性命,将楚怀王钉在暴君的耻辱架上。而弟弟伍员,也就是伍子胥,选择先逃走,然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坚信,只要自己能活着,就一定能为父亲报仇。

出逃的伍子胥先是去宋国寻找公子建,而后宋国大乱,便又逃到郑国,在郑国待了一段时间,又因为公子建听信了晋顷公的鬼话,想要与其里应外合灭了郑国,然后再回楚国当太子。但他自己也不想想,自己处在人家的地盘上,还想灭人家的国?于是不出意料的事情败露,被杀死在了郑国。公子建死后,伍子胥便带着公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出昭关,一路乞讨逃到了吴国。

到了吴国的伍子胥通过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见到了当时的吴王僚。到了吴国不久之后,他报仇的机会便来了,吴国与楚国因为边境问题掀起了战争,这时候他抓住机会,向吴王僚谏言灭楚,但这时候,公子光有不同的想法。

公子光是上上届吴王诸樊的长子,按当时的继承顺序,他当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由于他有个非常优秀的叔叔季札,于是便引出了他父亲接下来的一波骚操作。当时吴王诸樊想着,弟弟这么优秀,可自己想传位给他却无名无分的,因为自己还有个二弟,也就是吴王僚的父亲吴王馀眛,于是便下令,自己死后先传位给馀眛,再让馀眛传位给季札,听起来好像很合理,但到了该传位给季札的时候,偏偏季札跑了,于是这个王位就传到了吴王僚的手里。虽然史书上对此也有解释,但认真想想,这难道真的不是馀眛的私心?比吴王僚更有继承权的公子光,由此便开始酝酿一个大计划。

为了不打乱自己的计划,他当然不能就此灭楚,至少不能替吴王僚灭楚。出于他的反对,吴王僚便没同意伍子胥的请求。而伍子胥这时看出了一丝端倪,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继续他的复仇计划,于是他将自己的好友专诸引荐给了公子光,而自己带着公子胜,回乡下种地去了。

经过长久的等待终于,公子光的机会来了,当时还是吴楚交战,不过带兵的变成了吴王僚的亲信,而不是公子光。见大军在外的公子光,知道这可能是自己唯一的机会了,于是便策划了著名的京剧桥段“专诸刺王僚”。而这之后,公子光也变成了吴王阖闾。

刚得志的吴王阖闾,便重用伍子胥,让他与自己共同治理吴国,在他们的治理之下,吴国变得空前强大了起来。三年后,伍子胥再提伐楚之事,吴王阖闾没再拒绝。在孙武子的带领下,吴国的军队把楚国打的七零八落,六年的时间便把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给灭了。而伍子胥也得偿所愿,把楚平王的尸体扒出来打了个三百鞭。这一举措,虽然大仇得报,却为自己以后的死埋下伏笔,同时也惹恼了昔日的故交申包胥。申包胥指责一番他的做法之后,跑到秦国,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终于哭来了秦国的救兵,打败了吴军,使楚国得以存活。

其实楚国能存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吴国有内乱,吴王阖闾不得不回军平叛,这才让楚王能再回郢都,所以到后来太子夫差再伐楚时,楚国便直接吓的迁了都。当时的吴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西破疆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可谓是风光无两。

但好景不长,后来在攻打越国时阖闾战死,夫差继位。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时的伍子胥,已不再被夫差重视,以至于越国能使重金贿赂孙伯嚭以存国。到后来在攻打齐国还是灭了越国的决策上,夫差又选择了孙伯嚭的提议,攻打齐国,随然得胜了,但伍子胥却有不好的预感。

因为在看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之后,他嗅到了一丝危险又熟悉的味道。他从勾践的身上看到了复仇的意志,这是他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他明白,这种意志胜过千军万马,所以必须根除。退一万步说 就算勾践没有大志,但他还是杀害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公子光的人,所以于情于理,勾践必须死。但无奈的是,此时的吴王已不是阖闾,而是听信谗言的楚怀王第二。伍子胥一再强调要杀了勾践,而夫差却越来越疏远他,最终在孙伯嚭的谗言下,杀了伍子胥。

大半辈子都走在报仇路上的伍子胥,这时已经看到了吴国的未来,所以在面对夫差的赐剑,他要求将自己的眼镜挖去,悬挂在城墙之上,他要亲眼看到吴国国破的那一天。这是他最后的复仇,也是给夫差最后的提醒,但还是那句话,逆耳忠言不适用于昏君,所以夫差大怒,挖出他的尸体,裹上茅草投到了江里。可能伍子胥自己也没想到,“鞭尸”的始作俑者,最终也落了个被“鞭尸”的下场。再到后来的故事,大家就更熟悉了,吴国亡国,孙伯嚭也以不忠的名义被诛杀,这样看来勾践也算是替伍子胥复仇了。

“说什么忠良死的苦,说什么忠良死的屈”,如果不是夫差的疏远,伍子胥又怎会落得这个下场,吴国又怎会是这个下场。夫差与勾践的差距便在于,勾践可以为了复国能卧薪尝胆,而夫差却不能容忍先王重臣提出不同意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仇者”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