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对我的启示

我们不要再向地球索取什么了。让我们用地球给予我们的东西做些事情吧。-冈特·鲍利


这不是一篇读后感,更多的是对我思考上的一些启发。

冈特·鲍利《蓝色经济》这本书我听过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读。去年有段时间,我读完一位法国朋友的书后,给了他反馈,在交谈中,他推荐了我读这本书。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good books then I suggest you read the ones of Gunter Pauli, Professor Gunter Pauli is my mentor. (如果你对好书感兴趣,那么我建议你读一读冈特·鲍利的书,冈特·鲍利教授是我的导师。)”

随后,我跟书店预定了这本书,因为没有库存。没想到后来发生了疫情,一直到今年4月份才拿到这本书。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发现非常适合读这种书,也许,关注生态与环保的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不完全对,应该是每位企业家更加需要读一读。

在过程中,有几点想要跟大家探讨一下。

01

我们应该从农民身上学习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最会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以及懂得如何有效利用资源的话(将废物转换为再生资源),那么,这个群体就是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牛粪是废物,但是晒干后,可以用来燃烧,产生热能,烧完的灰烬,可以用它来施肥,去滋养土壤。

农村这样的生态系统,不应该被破环,这是人们赖以生存、净化心灵的场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变得优越。好多曾经生活在乡下的人,也慢慢迁移到城市,因为觉得生活上不便利。人们愿意蜷缩在五六十平方米的公寓里,也不愿生活在乡下带着院子的小别墅里。

当然,这有太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考虑,小孩的教育问题、上班的便捷问题等等。

农村的学校越来越安静,学生数量越来越少。

新农村不断涌现,一座座住宅楼拔地而起,密密麻麻,一个片区可以容纳10几万人,这样的密集度,常常让我觉得异常地恐慌。

02

我们应该了解废物处理

据估计,美国每年仅用于将垃圾运往填埋场的总花费,就高达惊人的50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收集、搬运、分类和处置来自建筑业、农业、矿业和工业的垃圾的费用,其成本要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0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年在垃圾上浪费的钱,要比2009年世界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时用于刺激整个美国经济的总预算还多。这个数字也比欧洲各国政府为了向境况不佳的银行注入资金而承担的巨大赤字还要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生活的进程加快,再加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保持稳定増长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根据《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7年,202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94.4万吨,处置量20084.3万吨,处置率达99.5%。

从2017年7月开始,中国向世界宣布将不再接受废弃塑料、废纸、废弃炉渣、废弃纺织品、废弃矿渣等24种进口固体废弃物。在过去20年间,世界上约一半的可回收物品都被运往中国。随着2018年1月禁令生效,这些被俗称为 “洋垃圾” 的外来固体废弃物不得不 “另谋出路”,同时也向全世界提出了一个问题:自己的垃圾到底该去哪儿?

短短几个月,“垃圾危机” 登上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新闻头条。

而中国过去为了发展经济,也有过牺牲环境的时候,而中国之所以会选择接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接受洋垃圾,会获得一笔不菲的费用,第二则是因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洋垃圾中,有可以用的材料。

我国从1996年开始对固体废物进口实行行政许可管理,并颁行了进口目录,每年对进口品种和数量进行总量调控。希望通过固体废物的适度进口补充塑料、造纸等原料不足。但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其中的 “暴利”。

03

我们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

L小姐书·读书俱乐部的书友们也许还记得,有一期,我们的嘉宾Mika分享《这里是中国》这本书,当时提到:“中国的江南,经历过五个辉煌时期,分别是,以南京为代表的长江时代,以扬州为代表的运河时代,以杭州为代表的钱塘江时代,以苏州为代表的太湖时代,最后,来到我们当今的海洋时代,上海,这个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们除了应该了解江南盛世的历史知识,更需要知道的是,江南为何可以一直如此富庶?因为这里丰富的淡水资源带来了河流上游大量的养分,使这个地区成为养育一亿人口的鱼米之乡。

在完全不知道 “可持续发展” 这个概念的情况下,中国农民利用鱼-桑-蚕组成的生态系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就是非常著名的 “桑基鱼塘”。

另外一种生态循坏系统是芥菜-蜂蜜-鱼虾

淤泥是最好的化肥,农民利用这样的资源种植油菜,有了油菜花,就可以大规模养殖蜂蜜。中国的蜂蜜产量占全球30%。

在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这一章中提到:

众观历史,中国在粮食上始终做到了自给自足,中国是农业上领先的创新国家。中原地区的居民引入了基于水土保持和农业种植物相互关系的耕作方法。早在公元前250年左右,他们就在四川修建了中国第一个灌溉系统都江堰(现已入选 “世界文化遗产” )。

公元前486年,大运河在扬州开凿,完工于隋朝(公元581-618年)。1293年,这项庞大的基础设施在元朝统治者手中成功地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和诸多湖泊连接在一起,发挥了航运、灌溉、防洪、排水控制等多重功能,总长度达到1794公里。

当前(这里的当前,指作者写这本书的那个时期),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根据当前平均每人每年消耗400公斤谷物这一数字来看,中国对谷物的年需求量将达到6亿吨(15亿x400公斤)。当今(同上),中国每年可以生产5亿吨谷物。将来欠缺的1亿吨从哪里来?

化肥施用的上限据说是225公斤/公顷,而中国化肥的使用量已经接近这个上限的两倍。土壤硬化后渗透性变得很低。增加化肥用量能够增加的产量越来越少。

如果中国人采用西方世界的那些不健康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它永远解决不了自己的粮食需求问题。正如莱斯特·布朗阐述的那样,效仿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饮食和消费模式,根本不能满足世界上每个人的基本需求,首先就满足不了中国人的基本需求。如果中国与西方模式分道扬镳,依靠立足于中国传统农业惯例的创新方法,中国就能够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04

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进程

对可持续发展,我个人之前没有深入去研究。接触到这个话题,是缘于好几年前有位朋友邀请我完成一份调查问卷,他们是一家欧洲的调研机构(政府背景)。

这份调查问卷,基本上囊括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真的是要花不少时间去了解,虽然我完成并提交了,但当时觉得有点气馁。朋友回应我:“I saw your contribution, thank you so much indeed! Nobody can be an expert to all these fields, so don't worry about this. (我看到了你的贡献,真的非常感谢!没有人可以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所以,不用为此而担心。)”

因为这个小小的举动,后来,我收到一份专业的调研报告 ‘Innovation landscape in Europe and China by 2030(2030年中国和欧洲的创新格局)‘,这让我对中欧合作有了更深与更全面的认知。后来几年,他们持续来中国举办相关研讨会时,我有幸被邀请参加。

什么是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明确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 “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 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何时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如何以协调、综合和可持续方式赶上工业化发达国家,缩小与它们之间的发展差距。

吴红波表示,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助力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符合人类发展方向和潮流,将有力地促进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其次,中国的理论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发展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等创新理念,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式,而且对世界各国都具有借鉴意义。最后,“一带一路” 倡议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一带一路” 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增加了新动力。

05

疫情后中国的粮食会短缺吗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3年世界粮食安全指数报告》,西方国家占领了全球粮食安全系数排行榜第一梯队,中国则位列第42位,大大领先于中国的,包括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18位)和韩国(24位)。如今,中国的双脚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海外粮食进口的疆土。

耕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支撑资源,能否实现其可持续利用是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中国人口数量大,耕地资源紧缺,耕地资源的变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20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从生产、库存、贸易以及未来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是如何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

从农业生产看,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5年在6.5亿吨以上,2019年达6.6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创纪录的 “十六连丰”,粮食生产持续向好向优。

(从这里可以看出,鲍特·冈利教授他们之前担忧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不用等到2030年,201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达超过了6亿吨,因为《蓝色经济》这本书出版于2012年2月。我相信,这本书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与粮食的自给自足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意义。就我所知,冈特·鲍利教授在中国的活动还是比较频繁的。)

从国际贸易看,粮食进口量占国内市场比重是很小的,我国主粮保持绝对自给。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进口总量为1065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比例为1.9%,主粮自给率达98%,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国际市场波动。

从粮食库存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粮食储备系统,粮仓是充足的。稻谷和小麦库存均能满足1年以上的消费需求,库存总量居历史高位。

从未来趋势看,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将稳中有增,提质调优。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分析,未来10年稻谷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年均增长0.6%,小麦产量年均增长0.13%,玉米产量年均增长2.7%,生态、优质的生产和供给将明显增加。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蓝色经济对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