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处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用于描写现在的社会和人群再适当不过,七十年代的法国,社会学家发现工薪阶级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响和电视,不是为了听新闻,是希望有个外界的声音陪伴自己,商业社会的人失去了独处的能力。不会独处就是丢失了自己。



                                                         不管怎样,一定要有人陪着

在大学的时候,什么事都想拉个人陪着一起,吃饭、逛街、哪怕上厕所,不得已必须独自做事,会被强烈自我怜悯和被世界抛弃的感觉裹挟;“不愿孤独”是许多青年男女选择在一起的原因,哪怕没那么喜欢,也不能孤身一人,带着这种怨念,又拖泥带水一起走着;工作后,周中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用任务来填充自己,周末也要提前约好朋友出游。总之,我不能一个人

                                                        有人陪着,你就不孤独吗?

我们就需要探究一下孤独感是什么。它是心里有个黑洞,怎么都填不满,是一种空虚。所以你想找人陪来填满空虚感,但空虚感源于内在,活动和陪同只是一时占据你的时间,当活动结束,漫无边际的空虚再度袭来。不肯面对内在自我就,只能源源不断地从外界借力来分散注意力。实际上,有人陪着,你依然孤独,只是你选择不去面对

                                                         孤独是生命的本质

柏拉图《会饮篇》中说:“人从出生就被分成两半,我们终其一生寻找另一半,以获得完整。”所以生命从伊始就注定孤独,生命要求我们以个体存在,希望我们独立。你可以好友成群,可以找一位很爱你的伴侣,但始终没办法达到像自身灵肉混合的那种无缝契合地感觉。能陪伴一生的的只有自我,人作为个体,本身就是的孤独的存在。

                                                          孤独不是寂寞

孤独是和自己和解的最高境界,是和自己握手,并能和自己进行精神沟通,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交流”的享受,是李白笔下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学会独处,你就何时何地都有自我相陪伴,会变得很强大,永远都不会寂寞。但寂寞不同,它是一种个人选择封闭自我,不去寻找灵魂对话,真正只剩下一具躯体的状态,这叫寂寞。真正能独处的人走出去永远不会慌张,也不会害怕。


独自去外地工作,客观条件决定了我不能再生活在父母的陪伴中,刚开始很焦虑,会选择吃垃圾食品,疯狂买东西,喝酒蹦迪,周末排满行程,假装自己很充实。但我发现活动结束回家后,感受到的是更大的落寞,这些行为没有丝毫缓解我的情绪。因此,我开始弹琴、练字、写日记、看书学习,做一切沉静自己的事情,慢慢地我越来越能独处,能在独处中获得更强的饱满,在阅读的时候尤为明显,沉静在巨大的情绪中获得极强满足感。

我现在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有时也渴望狂欢,有时能静心独处,但我相信朝着对的方向,要做的就是坚持。共勉,愿每个你都能更好的拥抱自己,找寻丢失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