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17岁时的他考入了杭州 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 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 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年55岁。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为中国探索民族教育的新路。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而其“生活教育”思想则贯穿始终。
1.为祖国、为民众、为儿童探索教育的一生。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最可贵的品质是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持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精神堪为教师的表率。
他热爱人民,热爱儿童,诚心诚意为劳苦大众获得教育而殚精竭虑;他勇于探索民族的教育之路,不断求索,断进步;他不满足于培养未来的主人翁,而让儿童做“现在的主人”,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性,甚至不耻于以儿童为师。
(1)“为了苦孩,甘为骆驼”。陶行知的可贵,在于他一生的教育奋斗,都为着一个目的:真心诚意为使劳苦大众及其子女能够受教育。这成为他不断奋斗、不断前进的原动力,也是他办教育的根本原则。
2)“敢探未发明的新理”。陶行知的可贵,还在于他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富于理论创造的热情,不断改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问题,孜孜不倦地寻找适合于中国实际的教育之路。
(3)“小孩也能做大事”。陶行知的可贵,又在于对儿童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充分尊重。他曾说,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就要请“第一流的教授”,即有真知灼见,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狂话的人。因此,在所有的老师中,有“两位最伟大的老师”,一位是老百姓,另一位是孩子们。
2.“生活教育”实践
(1)陶行知提出了“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口号。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他确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试验,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的出路。1930 年,晓庄学校被查封。
(2)山海工学团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力图将工场、学校、会打成一片,进一步探索中国教育之路,以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
3)“小先生制”
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乏、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陶行知提出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所以提出“小先生制”,即“即知即传”,人人将自己所识的字和所学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的承担者。陶行知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小先生”不仅教别人识字学文化,还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知不断得到推广。“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
(4)育才学校
1939年,陶行知为了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幼苗,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苦心兴学以“新武训”自比,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育才学校的创办,突出体现了陶行知站在人民大众,尤其是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的主张。
3.“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在探索受裴斯泰洛齐、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陶行知在实验的基础上,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翻了个筋斗,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他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便是在婴么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展开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教育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来确定。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
评价:尽管他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和社会生活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即学校”
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育的场所。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是半“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在社会中创建学校。“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便是盲目的教育。”
评价:“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使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良苦用心。
(3)“教学做合一”是方法论问题
“教学做合一”指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其基本原则是:
①“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是指“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的劳力和劳心连接起来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完成。③“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a.“有教先学”即教人者先教自己。
b.“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
④“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教育要与实践结合,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与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
评价: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相应地也对课程提出的改造意见是以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为原则的课程传统。
(4)总评:
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
②这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体现出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创造追求。
③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的理论,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有启示。